本主题来自经典儿歌《小熊过桥》。儿歌中的小熊憨态可掬,形象可人。
该儿歌韵律感强,朗朗上口,儿歌内容富有情趣,深受幼儿喜欢。此外,《小熊过桥》不仅有儿歌版本,还有歌曲、故事、动画片、手指游戏等多种版本,这些都为幼儿所熟知。
《小熊过桥》描写了小熊过桥的整个过程。小熊从刚开始时的犹豫,不敢上桥,到站在桥上摇摇晃晃、害怕得喊妈妈被其他动物嘲笑,再到勇敢面对困难成功过桥。整个作品呈现了小熊从怕到不怕的心理转变过程。作品中的配角乌鸦、河水、小鱼,它们的语言、动作、表情在文学作品中穿插进行,使得小熊的形象更加丰满。另外,摇晃的小竹桥、湍急的河水、蔚蓝的天空...这些显性和隐性的元素都为幼儿进行戏剧表达、戏剧创作和戏剧表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核心内容】
小熊过桥、小熊的一家、过桥我不怕
【主题目标】
1.了解“小竹桥”的特性,知道过小竹桥的方式。(认知—戏剧话题)
2.在教师的启发下,能够用动作和表情的大胆地表现小熊害怕过桥和成功过桥时的情形,并乐于用戏剧的方式表达。(表达能力一肢体与表情)
3在教师的提示下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认知一角色)
4.大胆想象小动物如何帮助小熊,并通过讨论、扮演来创编有趣的故事情节。(思考能力一情节)
5.在创编与表演活动中,逐步形成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态度,感受朋友、家人的关心。(思考能力一价值与态度)
6.在教师的提示下能进行两两角色的呼应,并能配合表演。(表演能力一意义交流)

内容检索:
第一周教学活动安排
美术活动:《小熊学本领》--比较和区别熊和小兔的不同特征,独立进行造型。 |
社会活动:《我是一只小小熊》-- 能在教师语言的引导下表现生活中的小熊(比如小熊吃蜜糖、睡觉、玩游戏等)。 |
音乐活动:《三只熊》--感受歌曲的优美旋律,会用甜美连贯和活泼跳跃的唱法歌唱。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歌词内容做相应的动作进行表现演。 |
语言活动:《小熊过桥》--体验小熊过桥时的害怕心理。小熊的心理变化能初步用表情和肢体动作表现。 |
音乐活动:《小熊的一家》—大胆尝试表现小熊的一家人,并能表现出不同角色的特征。 |
数学活动:《小熊的生日》--认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乐意参与集体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 |
体育活动:《河边有座小竹桥》--了解竹桥的形状、特点,能用身体表表现竹桥的摇晃。在教师的帮助下,尝试两人合作表现竹桥,体验合作的快乐。 |
第二周教学活动安排
美术活动:《帮小熊炒菜》——引导幼儿能根据色彩想象各种菜肴,并用语言说出菜名,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思维的流畅性。 |
健康活动:《过桥我不怕》——在理解和体验新作品的基础上,能够表现小熊自信、勇敢地过桥。 |
音乐活动:《朋友来帮忙(一)》——能在歌曲《小星星》的基础上改编歌词,以歌曲的形式来表达。 |
语言活动:《小熊过桥做什么》——能够大胆猜想小熊过桥后做的事情,创编故事内容。 |
科学活动:《小熊做客》——比较物体的大小,能将物品按差异顺序排列与角色大小序列匹配。 |
数学活动:《小熊糖果店》——用1——5的点卡进行匹配,并能根据图示将同种味道的糖果归放在一起。 |
音乐活动:《朋友来帮忙(二)》——在教师的启发下大胆想象并表现其他动物过桥的方式。 |
区角、创造性游戏、专用室活动安排
内容 | 目标 | 材料 | 玩法 |
美工区: 小熊 |
1、在观察小熊过桥等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进行撕贴和绘画。 2、引导幼儿大胆地用油泥制作、画、粘贴等技能,表现对小熊的喜爱。 |
纸箱、纸盒、报纸、纤维板等废旧材料 |
1、纸盒可以制作山水、河水等场景 2、可以用来制作头饰,创设小熊过河的场景。 |
益智区: 小熊回家 |
1、培养观察能力,渗透的数的概念。 |
拼图、与图样结合数字拼图片 | 1、四块拼图板,加深对小熊形象的认识 |
阅读区: 小熊的一家 |
1、能够根据故事内容进行表演讲述。 2、能够进行阅读和讲述,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
《小熊过桥》的动画片 |
1、幼儿欣赏故事内容,熟悉故事角色,模仿角色动作 |
第一周(小熊的一家)
活动领域:语言
活动名称:(儿歌)小熊过桥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并朗诵儿歌内容。
2.体验小熊过桥时的害怕心理。
3.小熊的心理变化能初步用表情和肢体动作表现。
活动重点:初步理解并朗诵儿歌内容。
活动难点:小熊的心理变化能初步用表情和肢体动作表现。
活动准备:
1.小熊图卡。
2.过桥背景图(有乌鸦、河水)。
3.儿歌《小熊过桥》、紧张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引入: 戏剧游戏“我们来过桥”。
教师在地面上画出两座桥,一个宽宽的(可以4~5人并列通过),一个窄窄的(紧能一个人通过,即独木桥)。教师带全班先通过宽宽的桥,教师: 这个桥很宽啊,我们可以几个人一起过桥呢? 教师再带全班幼儿过独木桥,教师: 啊,这个桥这么窄,只能过一个人。幼儿在教师引导下按照不同方式过桥。
二、欣赏儿歌《小熊过桥》片断,理解内容。
1.出示过桥背景图和小熊图卡,引出儿歌。
教师: 这幅图上有什么? 小熊来了,他要做什么? 我来念一个儿歌《小熊过桥》。
2. 教师一边有感情地朗诵儿歌,一边表演,幼儿初步欣赏。
教师: 小熊过桥时,是怎么走的? 怎么站的呢? 心里怎样想的呢?
3.教师再次朗诵儿歌,引发幼儿思考。
教师: 乌鸦怎么叫的? 河水怎么笑的? 乌鸦和河水都在笑话小熊,小
小熊要过桥三么想的? 最后小熊说了什么? 说的时候心里怎么想的?
4. 讨论小熊过桥的心理状态,并用表情和动作表现出来。
5.播放紧张的背景音乐,相互讨论并表现小熊过桥的心理状态。
教师: 听了这段音乐,你觉得小熊过桥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请用表情表
现出来。
6.教师朗诵儿歌,幼儿扮演小熊,表现小熊过桥的心理状态。
走不稳,站不牢,走到桥上心乱跳。一害怕的表情
头上乌鸦哇哇叫,桥下河水哗哗笑。一一害羞的表情
“妈妈,妈妈你来呀,快把小熊抱过桥!”一一着急的表情
教师带领幼儿一边做动作,一边朗诵儿歌。
在背景音乐中,教师带领幼儿朗诵与表演。再次朗诵与表演,鼓励幼儿做出不同于教师的表情动作。
结束: 放松游戏“小熊,请放松”。
听着舒缓的背景音乐,教师带领幼儿深呼吸,并做身体放松动作(从头到脚)。
教师: 小熊们,你们过桥太紧张了。现在就让我们放松放松。先深深地收一口气,再慢慢地吐出来。然后,我们把头摇一摇,放松; 胳膊向下甩一甩,放松; 腰转一转,放松: 腿也放松,我们脚也放松。我们整个身体都放松了!
活动领域:艺术
活动内容:(表演)小熊的一家
活动目标:
1.大胆尝试表现小熊的一家人,并能表现出不同角色的特征。
2.在活动中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创作性的表演。
3.活动中能够感受亲情的温暖。
活动重点:大胆尝试表现小熊的一家人,并能表现出不同角色的特征。
活动难点:在活动中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创作性的表演。
活动准备:
1.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的图片。
2.围裙、眼镜、帽子、项链、领带、小背包等。
3.舒缓的背景音乐《三只熊》歌曲。
活动过程:
一、引入: 戏剧游戏“我家三口人”。
教师带领幼儿围成一个圆圈,念儿歌: 我家三口人,爸爸和妈妈,还有
我这个熊宝宝,全家乐哈哈。
二、让幼儿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表现三只不同身份的熊。
1. 观察熊妈妈的图片,讨论与表现熊妈妈的模样和声音特点。
教师: 你们看熊妈妈长什么样啊? 它的身材怎样? 那你们想想熊妈妈的声音会是什么样的呢? 熊妈妈喜欢做什么事情呢? 请你来做熊妈妈,走走路,说说话。
2.观察熊爸爸的图片,讨论与表现熊爸爸的模样和声音特点。
教师: 熊爸爸什么样啊? 身材怎样? 声音呢? 熊爸爸喜欢做什么事情呢? 请你来表演熊爸爸的样子。
3.幼儿讨论并表现自己心中的小熊。
教师: 那如果你是小熊,你会是什么样的小熊? 小熊喜欢做什么事情?
4.幼儿在《三只熊》的音乐伴奏下,表现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
5.分组表演。
(1) 教师提供道具(围裙、眼镜、帽子、项链、领带、小背包等) 让幼
儿选择,并在教师帮助下装扮。
(2) 分三组进行表演,幼儿自行创编。
教师旁白: 小熊有个幸福的家,熊爸爸很健壮(熊爸爸出场表演),熊妈妈很漂亮(熊妈妈出场表演),小熊很可爱(小熊出场)。
教师可采用“拍照”策略,让幼儿定格,保持自己的造型。对于幼儿的创造性表现,教师要予以鼓励,并引导其他幼儿学习。
三、全班合作表演: 每三人一组,分别扮演熊爸爸、熊妈妈和熊宝宝。
教师旁白: 熊爸爸很爱熊宝宝,熊妈妈也很爱熊宝宝,小熊最爱爸爸和妈妈,他们一家三口在一起相亲相爱(大家抱在一起做出相亲相爱的动作)。
教师继续用“拍照”策略及时发现幼儿的创意表现,让其他幼儿借鉴模仿。
四、结束: 放松游戏“亲亲你,亲亲我”。
在舒缓的音乐中,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抱在一起,头部互相轻轻接触,简单摇晃身体,相互拥抱、相互亲吻,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甜蜜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