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表演游戏的尝试与探索(束佳)
发布时间:2016-12-0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束佳

 【摘要】幼儿园表演游戏是幼儿园游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表演游戏是通过幼儿对作品中角色的模仿与扮演,以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游戏,从中获得快乐与满足感。现今,幼儿园表演游戏有没有发挥其最大的教育价值,老师在表演游戏中是否对幼儿做一些适宜的指导呢?下面,本人就谈一谈在表演游戏实施中一些认识。

   关键词】幼儿园表演游戏;现状;指导策略

   【正文】《指南》中指出:幼儿园生活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而幼儿园表演游戏是幼儿园游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表演游戏中,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剧本,对作品中的角色人物进行模仿扮演,在表演游戏中的情绪是积极的、愉快的,因此,通过表演游戏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及其重要的。

    现如今,幼儿园表演游戏的现状都有哪些呢?

1.投放材料匮乏单一,幼儿表演无所事事

表演游戏中道具的投入、使用在游戏中是非常重要的。数量充足、形式多样的道具,不但能让幼儿在表演时激发幼儿扮演的欲望,而且还能增强幼儿表演的自信心和成功感。相反地,如果投放材料单一性、简单化,幼儿在表演游戏中就容易出现道具的争抢、打闹现象,从而破坏了表演游戏的顺利开展、进行。

2.游戏过程缺乏完整,缺少实际开展程序

表演游戏在开展中,教师都会将道具、场景布置好,虽然美观性与欣赏性具备了,但却出现了教师的“高控”现象,幼儿在游戏中,对于道具的使用、场地的规划都不知从何下手,甚至无所事事,不清楚怎么玩。如果是这样,教师是否应该思考让幼儿重新参与到表演游戏中来,让他们一起参与制作道具,如用丝袜填充做动物尾巴;用报纸揉团做苹果等,既锻炼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满足了幼儿参与游戏的自信度。对于布置场景教师也可以放手让幼儿参与、协调,这样还能更好地发展幼儿的合作与交往技能。

    3.游戏开展空洞简单,表演缺乏技能支撑

幼儿在表演游戏的开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幼儿的表演都是木讷的、呆滞的,他们只会毫无表情地站在台上念台词或是与人对话,除此之外就是站在上面疯玩,台词讲完了,游戏就结束了。长期如此重复多次以后,幼儿就会觉得表演游戏枯燥、乏味。

4.幼儿游戏放任自流,教师任其自由发展

在表演游戏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由于某些原因的疏忽或无暇管束,都会把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或是个别幼儿单独进行表演,大部分幼儿在游戏中不是在认真地游戏,而是自由嬉戏、打闹,游戏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幼儿的表现不是来自于对作品表演的成就感与自豪感,而是来自于于恶作剧打闹的一种快感。其次,教师对于幼儿的表演会过于控制,幼儿则会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而教师就像“指挥官”一样控制着幼儿的游戏。

    针对以上问题,在幼儿园实施表演游戏课题中,我进行了以下尝试与探索,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吧!

一、创设环境,为幼儿的表演添加色彩

1.引导幼儿创设场景。一个表演游戏的良好开展,其道具与场地的准备时至关重要的。因为充足的、合适的道具以及童话般的场景布置,不仅能吸引幼儿的眼球,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欲望与兴趣,更是为幼儿在游戏中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在以往环境的布置和材料的投放上,可以以师生共同商议的形式,大家可以怎样按照游戏布置摆放场景、道具,也可以组织幼儿在布置好的场景中欣赏欣赏,游戏结束了,还可以一起让幼儿协助收拾、整理游戏场地,使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真正主人。如表演游戏《十一只小猫去旅行》时教师创设了两个场景:美丽的花园和大树下。十一只小猫跟着猫队长来到花园里摘花,跳花仙子舞;当摘花被小魔怪发现后,在大树下与猫队长发生了争执,为幼儿表演创设了童话般的表演环境,添加了色彩。

    2.鼓励幼儿设计道具。道具是表演游戏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材料,它能吸引幼儿参与游戏的愿望、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在表演游戏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运用一些半成品材料或废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也是发挥幼儿主观能动性良机。那么,在制作过程中如果有幼儿的集体参与,凭借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进行人物角色的再创造,从而促进了幼儿想象力的的发展与思维的创造力。如:表演《笑翻天的农场》中可让家长帮助收集稻草,教师放手让幼儿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用稻草堆砌一个稻草屋,利用一些辅助材料(如毛线、草帽、花布等)制作稻草人。

3.启发幼儿以物代物。乌申斯基说过:“最好的玩具是那些我们能够随意地用各种方式加以变更的玩具。”在设计与准备道具材料中,教师可以启发和引导幼儿“以物代物”。如在用毛线编织好的辫子外裹上一层金色铝箔纸以当小动物的尾巴;一块方形彩色软泡既可以当蛋糕又可以当面包,还可以当糖果盒子……教师要善于指导、启发幼儿根据游戏的需要寻找替代物,学会一物多用,使幼儿的思维更活跃,从而获得更多的乐趣。

    二、建立程序,为幼儿的表演创造条件

表演游戏是根据绘本发挥想象进行表演的,它具有一定的表演色彩,它有其自身的基本流程,如角色分配、角色装扮、场景布置等。因此,根据表演游戏的特点和流程,教师应与幼儿一同建立游戏的“必要程序”:

1.塑故事角色。角色的塑造是表演游戏中的重点方面,要想塑造好的角色,先要理解角色,了解这个角色的性格特征、心理活动、情绪变化等。如:故事《小喜鹊说得对》中,小熊的声音和小喜鹊的声音一样吗?幼儿的回答肯定是不一样的,小熊是憨厚的,而小喜鹊是细细的、尖的声音。

2.抓故事脉络。拿到一个故事剧本,除了要塑造故事角色外,帮助幼儿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幼儿充分理解故事的内容,才能更好地把握故事的表演。

三、增设技能,为幼儿的表演提供支撑

    幼儿的兴趣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幼儿缺少必要的表演技能,也将影响表演的热情与效果。因此,教师还是要教会幼儿一些必要的表演技能的。   

    1.口语表达技能。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是在不断地运用和发展的过程中累积起来的。每一个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里面,都蕴藏着丰富且优美的语句,在表演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可以运用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运用语调、表情、动作去表现角色的形象和情感,通过具体的联系和实际操作,逐步提高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2.唱歌表演技能。教师在指导幼儿唱歌时一定要吐字清晰,旋律曲调要准确,快慢音量要适度,表情要符合角色的要求。如:表演《小兔乖乖》时,兔妈妈与大灰狼唱歌的那段内容虽然都一样,但是在表演时声调、语气、表情肯定是不同的。幼儿只有掌握了较好的唱歌表演技能,才能更好地将作品的内涵演绎出来。

    3.舞台表现技能。在舞台上的的表演与日常生活中的表演肯定是不一样的,为了有更好的舞台效果,幼儿的形体动作在舞台上也是较为夸张些的。如:表演《三只蝴蝶》中有三个角色,幼儿在扮演小花猫的时候就应该是两脚交替着走,双手边捋胡子的动作;扮演小蝴蝶的幼儿就应该是双脚小碎步、手上下飞地上场。

四、加强指导,为幼儿的表演增添乐趣

    1.语言类指导。表演游戏对幼儿的情感表达是正面的、积极地,在表演中幼儿能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每次在表演一个剧本的时侯,首先教师要带领幼儿分析剧本,对其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与人物分析有一定的了解、体验,逐步体会剧本中语言的功能,最后领会语言中所渗透的人物间的是非,善恶美丑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受到良好情感的熏陶,从而培养幼儿美好的心灵和积极向上的情感,将这种情感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

2.动作类指导。在表演游戏的开展中,幼儿的创造力也得以充分挖掘。如:在《拔萝卜》表演中,幼儿提出老公公一个人拔萝卜太辛苦了,可以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帮忙,在大家齐心协力嘿哟黑哟地帮助下,终于拔起了大萝卜。大家看着共同努力的结果,甚是高兴。

当然,在幼儿园表演游戏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挖掘与探索的地方,表演游戏是幼儿喜欢的、不是教师强加给幼儿的一种游戏形式,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策略地指导幼儿,更好地开展幼儿园的表演游戏活动。

【参考文献】

[1]沈丽娟.幼儿表演游戏中的分层指导[J]教育评论2001.

[2]张丽莎.湖南省幼儿表演游戏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11.

[3]季晓英.幼儿自主性游戏的环境创设与引导[J]. 学前教育研究.2008.

 

                                     该论文获2016年度江苏省优秀教育学会论文三等奖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0-2019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版权所有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