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表演活动“六部曲”小舞台演绎大精彩(刘霞)
发布时间:2016-12-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霞

唱响表演活动“六部曲”   小舞台演绎大精彩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刘霞

纵观当前幼儿园的表演活动,教师往往会忽视表演对幼儿认知、审美、情感及社会性等多元发展的价值,很多教师将表演等同于儿童节等节庆活动的舞台演出,关注的也仅仅是表演的效果,从而导致表演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幼儿缺乏对作品深层次的感受和体验;而每逢节庆活动来临,我们常常会看到许多教师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组织幼儿排练节目,使表演活动沦为语言、神态、肢体动作等的机械训练;对于班容量较大的幼儿园,参与表演的往往是那些在成人看来表演能力和表现欲望较强的幼儿,从而导致表演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性不够;在编排表演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主动参与性不够。

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儿的表演是在特定情景下连续的和系统的表达。表演不仅能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还能促进其动作表现力、交往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情感的发展。在诸如上述所说的理论指引下,近年来,我园通过提供动态性环境支持,创设互动式展示平台,建构立体化编演课程,尽量使每一位幼儿都能发挥其智能优势,在表演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一、聆听故事——循序渐进,依阶而行

    在表演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先筛选出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兴趣与发展需要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故事内容,引导幼儿从作品中获得不同样式和不同风格的语言,帮助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在组织幼儿理解与熟悉作品时,要关注以下两方面内容:

1.调整剧情内容,满足幼儿需求。

听故事表演主要以集体活动为主,在理解故事本义的基础上再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适当增添或删减部分角色与情节。例如:《神笔马良》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古代,而主人公马良生活的年代也与现代中的幼儿相隔甚远,为了更贴近幼儿的生活,我们将马良这个人物改成幼儿自己,通过自己走入梦境,用神笔帮助了许许多多的穷苦百姓,也让那些恶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最后,当幼儿从梦境中醒来时,不仅尝试了多学本领,帮助别人的成就感,同时还提升了幼儿的自我价值感。

2.熟悉故事情节,把握形象特点。

教师按照故事原文表演再现故事内容或某一片段,幼儿可通过听故事录音、看故事视频、教师旁白进行“听演”,熟悉故事情节,提炼故事中的主要对话,并辅助动作与表情,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作品中角色的情绪情感。当幼儿能熟悉表达故事中的对话后,教师可通过旁白、心理活动介绍、对话等形式,对剧中语言进行丰富和润色。我们发现:一些知识性或教育性较强的故事往往缺乏趣味性,而情节生动有趣是促进幼儿表演的关键因素,为了使剧本的内容更加丰富与有趣,我们在故事主要情节不变的情况下,适度增加一些生动有趣的情节。例如:在绘本表演《彩虹色的花》中,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感受四季的轮回交替,在剧中增设了春姑娘、夏姑娘、秋姑娘与冬娃娃四个拟人化的四季人物,分别让幼儿进行扮演,幼儿能大胆想象,尝试用不同的语调、动作和神情体态表现自己对四季人物的理解,在表演活动中,大部分幼儿都能较好掌握角色的主要特征,领会作品的矛盾冲突。

二、欣赏动画——量体裁衣,行之有效

幼儿形象思维的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认知发展需要是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而动画片或故事视频中夸张而丰富的动作、表情、语气、语态都能给孩子带来直观的视觉冲击。为了引导幼儿为剧本故事进行更有效的配音,教师通常会搜索一些与文学作品相匹配的、有利用价值的影视资料,引导幼儿模仿其夸张的语气、语调、语速和音色的清晰到位传递出的各种角色不同的情绪情感及形象特征。例如:我们在开展表演活动“打白骨精”之前,先让幼儿观看了动画片《西游记》中截取的相关片段,让幼儿通过看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形象,帮助他们分析、总结人物的特征:眼睛不停地眨,手不停地在脸上、耳后做抓耳挠腮的动作;金箍棒需要经常转动;说话时语调偏高偏尖,语速要快。同时,富有震撼力的大场景、鲜明的角色特征、富有个性的角色语调都为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好地激发了幼儿的表演与表现的欲望。在后期的表演活动中,幼儿对孙悟空的动作模仿非常形象逼真,这与他们前期借助视频进行细致观察密不可分。

由此可见,通过动画或视频欣赏,能帮助幼儿观察和了解丰富的面部表情及情绪关系,引导幼儿将观察与感受到的情绪情感运用到表现剧中角色上来,动作经验的积累又可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作品,从而增强表演效果。

三、材料准备——挖掘资源,分工合作

丰富的表演材料是吸引幼儿参与表演的重要因素。一次有趣的、成功的表演活动需要借助数量充足、类型多样、功能多元的表演材料与道具,以此满足幼儿自由表达、表现的需要。在材料准备环节我们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方面:

1.准备材料

幼儿园的表演资源库、年级表演场及其他班级的表演区里面有一部分材料往往是可供借用的。例如:面具、树木、草丛、服装等。在开展《喜洋洋与灰太狼》表演活动前,我们准备了许多特定剧情必备的道具,如狼堡、羊村、鲜花等,需要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制作。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动手能力还比较弱,教师充分发挥家长的资源优势,让爸爸妈妈们成为幼儿的后援团,协助完成表演活动的材料准备工作。

2.统计材料

当幼儿对场景和剧情已经了解得比较清楚,但对于具体的表演材料数量还缺乏明晰的了解。为了让幼儿萌发统筹安排意识及锻炼他们的数学统计能力,我们可利用图表的形式让幼儿自己记录并统计材料的数量,这样让幼儿对每次游戏材料的数量、种类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培养了幼儿主人翁的责任意识。

3.借用材料

部分表演材料可以从幼儿园的表演长廊、其他班级的表演区中借过来,在借材料的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在借材料时,表达清楚的幼儿就非常容易从其他班级借材料使用,但也有幼儿表达能力较为欠缺,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强弱搭配方式,让你能力弱的幼儿向能力强的幼儿学习交往经验,发展合作意识。

4.制作材料

    家园合作的方式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更能够增进亲子感情。教师可通过班级网站通知、网上预约、家长园地告知等方式将家长请进来。教师让家长们了解了需要制作的道具后,大家开始分工合作。例如:在开展《喜洋洋与灰太狼》表演活动前,大家合理分工。有的家长在海绵纸上画下线条,让幼儿用剪刀剪下;有的爸爸妈妈可以相互帮助,切割KT板……家长参与活动也充分表现了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大力支持,并且也是家长对促进幼儿能力多元发展的认同。   

四、角色扮演——乐玩尚智,学之有趣

为了给每位幼儿提供表演的机会,我们采用多人扮演一个角色的表演方式,这种方式也便于组员间相互学习与相互促进。幼儿可以自愿选择所要扮演的角色,成立了各角色组后,各组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需要,做好演出前的准备工作。为了防止多人扮演同一角色而造成的混乱局面,保证表演的有效性,我们鼓励幼儿将各场景或幕次进行合理划分,将较多人参与的同一角色组分流到各个场景中。在熟练表演各幕次后,师幼共同布置各场景,各由“角色组”相互配合进行完成表演。例如,在开展表演活动“彩虹色的花“时,幼儿自选故事中讲述到的蚂蚁,蜥蜴,老鼠,小鸟,刺猬这五种小动物中的一种进行表演。为了避免多人扮演同一角色易于产生相互模仿或影响,幼儿还对同一种类型的小动物进行了个性化分类。如:有根据性别区分的蚂蚁弟弟、蚂蚁妹妹、老鼠先生、老鼠女士;有根据幼儿服饰特点区分的小红鸟、小蓝鸟、小白鸟等等。而教师在指导时,需要抓住幼儿在活动中的细微表现,进行适度点拨与指导,鼓励幼儿开展创造性表演活动。表演游戏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幼儿对情节的发展和对白已经熟悉,表演自如了许多,不再需要教师进行旁白。但由于幼儿受生活经验和表现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导致他们常常不能把握好角色特点,出现表演不适当的情况。这一阶段教师应深入进行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和需要并给予适宜的指导。如在故事表演《狐狸和兔子》中,教师发现幼儿不知应如何表现带镰刀的公鸡的形象,此时教师就引导幼儿观察大公鸡走路的形态,分析公鸡的心理活动。孩子们拿着道具镰刀互相讨论、切磋,对着镜子表演公鸡形象,最终表现出公鸡勇敢坚定的心理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若故事中的角色存在正面角色与反面角色两种体质时,在表演游戏的角色选择中,幼儿往往会去争抢正面角色,如:故事《狼和小羊》中的“狼”这一角色大部分幼儿都不愿意扮演,而对“小羊”这一角色却情有独钟;故事《鸡毛信》中的鬼子、特务无人问津,而英雄角色却倍受青睐;针对此类现状,教师要及时展开教育,让每位幼儿知道自己在表演活动中,主要任务是演好剧中角色,与角色的好坏没有任何关系。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避免了因选择正反角色而发生争执的现象。

          五、分组表演——制定计划,及时反馈

   当幼儿已经具备熟练表演的能力时,我们会组织他们自发成立若干个表演小组,大大缩减了表演的人数。而在一日生活中,教师会利用幼儿来园与离园、区域活动、用餐前后、游戏活动等时段进行。在幼儿分组表演时,教师需要关注以下三方面:

1.尊重幼儿自由组队意愿

当幼儿自由组队进行表演前,教师鼓励幼儿通过协商与讨论,明确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当组员人数过少不能满足故事情节需求或人数较多,导致其它组成员的人数不均衡时,教师鼓励幼儿适度进行人员调整,确保各表演组人员尽量均衡。

2.鼓励幼儿制定表演计划

当表演小队成立之后,各小队将推选出一名幼儿担任本队组长,组长全面负责本小队表演活动的管理工作。例如:合理安排表演的时间、地点;带领小组成员简单布置表演场景;与其它小队协调商议开展表演活动的时间、地点,确保场地的供给与游戏材料的资源共享。

3.及时记录反馈游戏情况

    为了更好地促进各组间的相互提高,丰富演员的表演经验,教师会根据各组具体表演情况和交流的建议进行及时记录,并将问题或想法及时反馈到各表演小组。 

 六、模拟剧场——聚焦现场,适度指导

当幼儿积累了相关的表演活动经验后,幼儿的表演兴趣会随着表演活动的结束而慢慢减弱。而剧场表演能为师生提供更开放的交流空间。剧场表演通常安排在表演区活动之后,当幼儿对剧场工作感兴趣时,他们会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各种“工作”,通过讨论,让幼儿感受到一场演出的成功参演必须要大家的齐心协力,需要彼此的相互协作与努力“工作”,于是,教师鼓励幼儿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各种“工作”,通过讨论,鼓励幼儿对剧场表演进行合理分工。让幼儿知道剧场中除了有演员,还必须有导演、道具师、服装师、音响师、管理人员等等,以上角色仍然采用自愿报名的形式进行“招募”。剧场表演提供给孩子们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活动中幼儿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提高了参与表演游戏的兴趣,在观看他人表演的同时,幼儿也学到他人的长处,拓宽了自己思路,丰富了经验。

在游戏中教师可以邀请几名小观众一同观看,如发现表演不得当的地方,就以观众的身份给他们提建议,给予一定的指导,提高游戏的水平。也可以让小演员自己说一说演得怎么样,还存在什么问题?孩子们有意识地思考和发现问题,教师再给予一定的指导。

    《指南》指出:要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和丰富的物质环境,尊重幼儿自发的、有个性的艺术表现与创造。为此,在实施幼儿园表演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幼儿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幼儿在表演艺术的天空中自由自主地飞翔,获得情感、社会性、能力等多方面的和谐、自主的发展!

 

 

             该论文获2016年度天宁区“教海探航”论文比赛二等奖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0-2019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版权所有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