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组课题研究阶段实施计划
(2018.9——2019.1)
执笔人:朱旻晨
一、研究目标:
表演游戏是游戏而不是单纯的表演。表演是演员在戏剧、舞蹈、杂技等演出中,用声音、表情、动作公开地再现作品。对表演性质的定位,直接决定着教师对表演游戏的指导思想和指导行为。为了使幼儿能更好地进行表演游戏并能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教师应对表演游戏进行正确的指导。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学习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并扮演角色,能运用较清楚、连贯的语句进行表演。
2.能根据作品主题、情节加以想象,尝试改变故事个别情节,并进行有创造性的表演。
3.感受与同伴共同游戏的乐趣,享受表演的乐趣。
二、研究内容与重点:
1.梳理并尝试实施戏剧游戏的途径:
(1)可在幼儿一日活动的过渡环节或者某一个时间段单独开展戏剧游戏。
(2)可将戏剧游戏作为戏剧教学活动的热身、放松环节。
(3)可根据教学需要,在语言、艺术、科学、健康、社会等领域的活动中尝试渗透戏剧游戏。
(4)有些戏剧游戏有了家长的参与会变得更有趣、更富有挑战性,所以,也可尝试在亲子活动中运用合适的戏剧游戏,以增加趣味性,锻炼幼儿的能力。
2.发现并关注组织戏剧游戏的注意事项
(1)事先要清楚戏剧游戏的玩法、重点与难点以及所需的条件(场地、材料),并且事先处理好周围环境中的某些细节(如有些东西需要盖起来,有些桌柜需要移动等)。
(2)要合理安排戏剧游戏时间。单独进行的戏剧游戏在时间安排上可以灵活些,但宜控制在10分钟以内;在戏剧教学活动的热身、结束放松环节使用戏剧游戏时,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以内。
(3)戏剧游戏开始前,不宜让幼儿做激烈活动。戏剧游戏通常从呼吸运动开始,以帮助幼儿消除杂念,达到静心的效果。一般第一步是简单的动作练习,之后是感知、想象、探索,这样安排可以让幼儿借着练习逐渐进入设计的情景,发挥创造性,消除可能产生的畏惧感,充分适应后续的活动。
(4)作为引导者,需要更加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状态。要关注戏剧游戏进度、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幼儿全身心投入时音量的控制、幼儿偏离主题时的处理方法,等等。
(5)每个戏剧游戏可以重复玩,幼儿越熟悉规则就会越投入。在后期,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对戏剧游戏进行创编,改变其中的角色和玩法。
3.戏剧游戏中的指导要点
(1)把握戏剧游戏的特点。
在戏剧游戏中,幼儿以戏剧的自然学习方法,如模仿、造型、控制和想象等来学习语言、动作与社会行为等,他们通常将自己置身于想象的戏剧情景中来表现熟悉的经验,并衍生出新的经验。教师应把握戏剧游戏的这些主要特点,在指导戏剧游戏时关注每个幼儿在想象的戏剧情景中运用智能、体能与直觉进行即兴式、创造性表现的状态。有时,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戏剧教学策略来调整游戏的节奏,以便观察与发现每个幼儿的表现。有些由一般性游戏改编而来的戏剧游戏,更需要突出戏剧创作的特点。
(2)捕捉幼儿在细节上的表现。
每个幼儿都会运用自身的经验来参与戏剧游戏,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临场的观察、想象与反应等能力,发现幼儿在肢体与表情、声音与语言、思考与情感体验等方面的自发性表现以及这些方面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渐进转化的细节,一方面及时给予点拨,促进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及时肯定和分享个体独特的经验。
(3)给予幼儿更多自主体验的空间。
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戏剧游戏,一般都经历对角色的理解和接受、酝酿及执行这三个步骤,这也是重要的学习过程。教师应选择适合幼儿水平的内容,给予每个幼儿自主体验、实践的空间,不要干预或限制幼儿身体、心灵、思想方面的自主表达。
三、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法
通过问卷和观察、谈话等途径,调查分析大班幼儿对音乐剧作品的兴趣与学习方式。
2.案例研究法
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教学活动案例,分析绘本的选择、改编、教师在活动中方法策略的运用,以了解内容选择的适切性以及方法策略的有效性。
3.行动研究法
在自然或情景中观察幼儿活动中、活动后的行为表现,并描述出来,以判断教育效果。
4.经验总结法
通过实践记录、活动后回顾与提炼等手段,总结“大班幼儿音乐剧表演的初步探究与实践”,形成相关成果。
四、研究过程:
研究阶段:(2015年9月至2019年1月)
1. 第一阶段:(2015年9月至2015年10月)开展研究,积累资料,确定内容。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包括音乐剧表演的研究现状、资料、指导性内容等),并进行梳理,确立实施内容。
参考文献:
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李霞,《中大班幼儿园表演游戏的特点与指导》,北师大教育系学前专业硕士论文,2000。
朱丽梅,《表演游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北师大教育系学前专业硕士论文,2001。
林茅,《幼儿游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张燕,《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王坚红,《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陈向明,《职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周兢,《幼儿园语言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第二阶段:(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依托主题,确立大班儿童戏剧内容并全面实施研究活动。定期开展课题组沙龙活动,将课题研究落实到日常教学活动、教研组研讨活动中。针对幼儿现在的特点、兴趣、语言、动作等方面的能力进行分析,围绕“表现素材收集”、 “分组分工制作”、“编排表演引导”、“展示评价”等环节,以幼儿为主体,制定出切实有效的组织实施策略。
3.第三阶段:(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展示与研讨,形成比较完整的儿童戏剧活动实践方案。
通过大班儿童戏剧活动展示与研讨,分析与完善,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实践方案,并在研究过程中提升教师整合课题实施元素,提升相关活动组织能力。
做好一些活动的实录拍摄,撰写教学活动案例和幼儿观察记录,为课题研究收集研究资料,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调整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指导策略。
4.总结阶段:(2019年1月至2月)
(1)汇集研究资料,进行全面总结,提炼成果,课题汇报。
(2)做好成果展示工作
(3)总结经验,提炼成果,撰写课题相关论文。
(4)收集整理各类资料,做好成果展览工作。
(5)完成课题结题工作,为课题成果鉴定做好准备。
五、中班级部课题成员:
虞海萍、周小钧、叶晔、朱旻晨、陆金茹
中班组课题研究阶段实施计划 (2018.9——2019.1)
发布时间:2018-11-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周小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0-2019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版权所有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