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组课题研究阶段实施总结(邵冰青)
发布时间:2016-12-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邵老师

 

放飞幼儿的戏剧天性
——大班组课题研究阶段实施总结
幼儿园戏剧活动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活动类型。它创设了生动的生活情境和语言表达环境,让幼儿从中与他人进行交往和互动,愉悦、自由地发展语言、艺术表现和创造等多种能力。
一、戏剧表演活动的特点
宋庆龄曾经说过:“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通过戏剧去培育下一代,提高他们的素质,给予他们娱乐,点燃他们的想象力,是最有意义的事情。”戏剧是一种文化,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综合着文学、音乐、美术、历史、科技、社会等各类知识结构内容,而儿童戏剧表演不纯粹是一种表演技能的活动,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活动,包括对角色的体验、对优秀文学作品的体验,对生活的体验。同时,戏剧表演对于儿童而言更是一种想象活动,它能使儿童在表演中用动作、语言、表情来充分展现自己对表演内容的理解。
二、戏剧表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日常开展戏剧表演活动的过程中,往往由于老师在游戏中的过多干涉,限制了幼儿主体性发展。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现象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重视表演训练,轻视游戏体验。
教师为追求表演效果的“生动逼真”而“导演”幼儿的游戏,把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强加到幼儿身上,角色的对话、动作、表情都是以教师的标准为主,常常可见“怪兽应该是恶狠狠的,像这样……”“哪个小朋友演得最像啊”这样的指导语和评价语。不仅使得这种游戏活动丧失了其“游戏性”而仅仅成为一种“表演”,而且教师的要求成为一种压力而使幼儿感到紧张。我们在现场观察中曾经看到,有时幼儿因忘了“台词”而紧张得哭了。教师对活动的这种高控制指导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对幼儿的表征和创造能力乃至主动学习能力的怀疑和低估。
但幼儿戏剧在幼儿园不纯粹是一种表演技能的活动,更多的是一种通过模拟装扮的体验活动:对角色的体验、对作品的体验、对生活的体验,同时,戏剧表演对于幼儿而言更是一种想象活动。而且剧本并不是幼儿戏剧的唯一来源,任何幼儿感兴趣的、有教育价值的、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作品,都可能融合进幼儿园戏剧活动。
    2.强调单一技能,忽略综合发展。
戏剧活动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的,但在通常情况下,在反复的故事讲述后,幼儿初步熟悉了内容,教师就要求幼儿开始表演,按照角色的对话、情节,对每一幕的剧情进行有序排练。幼儿也往往习惯在老师的高控下才能进行这个活动。离开了老师的提示,活动就变得杂乱无序。
其实,戏剧从整体来说是最能体现孩子的综合发展,孩子通过对戏剧内容的了解、角色的分配、道具制作、表演和舞蹈的实践在潜移默化中下得到了艺术的熏陶,仅有单一的表演技能是微不足道的。例如在开展园本儿童剧《一群小猫去旅行》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主题网络:包括音乐律动《花仙子之歌》、绘本活动《十一只小猫做苦工》、社会活动《我认识的安全标志》、美术活动《小猫头饰》。这些都是戏剧表演活动开展时需要关注的。幼儿从单一多能的转变,是个任重道远的事情,却是值得追求的目标。
3.没有道具支撑,游戏空间狭小。
多数幼儿园表演游戏均存在道具匮乏、数量不足、单一的问题。幼儿表演时缺乏必要的装扮,造成幼儿表演时角色感或角色意识不强,经常是表演草草而过,降低了表演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例如,有的老师在开展儿童剧《一群小猫去旅行》时,没有道具,全靠孩子们描述想象情节,整个表演显得生硬死板而无趣,而另一个老师则给孩子们带上了他们自己制作的小猫、小花、树精灵的头饰,还营造了美丽的森林的氛围,孩子们在表演时,就像舞台上的小演员一样,非常投入,表情语气都很生动。
此外,游戏环境空间狭小,教师缺乏对游戏环境进行必要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由此造成表演空间不足,幼儿表演时缩手缩脚,无法大胆想象,原本需要创意的表演游戏因环境的束缚而变得呆滞。
三、戏剧表演活动开展的有效指导策略
1.自主游戏,确立幼儿主体地位。
幼儿戏剧的演员和观众都是孩子自己,人人都有可能扮演戏中的某一个角色,人人都会坐在下面看表演,这是幼儿戏剧很特别之处。而且演员与观众没有截然的界限,在演出中,常有幼儿与演员的互动、或幼儿直接参加表演,台上台下相互呼应,融为一体。
对于幼儿来说,戏剧就是好玩的游戏。在一定的故事情境中,幼儿有权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角色和同伴、自由展开故事情节、自发交流游戏规则,自主评价效果优劣并自发的调整和完善等,也有权以自己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游戏中出现的矛盾、纠纷等。例如孩子们对《一群小猫去旅行》这个儿童剧本已经演了几次对自己的角色表演欲望逐渐降低。于是,孩子们商量讨论每七人一组自由组合扮演一种角色,有的小朋友这次扮演的是小猫,下次他也可以选择扮演大树。这种角色非固定的表演程序,让孩子们可以长时间玩的不亦乐乎。
2.利用音乐,为表演增光添彩。
音乐和歌曲是敲开戏剧大门的好方法,戏剧中有的音乐作为背景可以帮助幼儿进入情境,营造氛围。有的音乐作为角色上场的“出场舞”,反应了角色的鲜明特征,又让小演员唱唱跳跳动起来,帮助演员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
例如,在《一群小猫去旅行》这个儿童剧中,我们融入了很多段音乐,希望通过音乐的感染力来影响幼儿的情绪和表演欲望,使他们在反复游戏中获得各方面的发展。第一幕“小猫出场”,是一段节奏鲜明欢快的《健康舞》音乐,孩子们在节奏明显的乐曲中迈着整齐的步伐上场了,有了音乐的加入,“小猫”队伍再也不歪歪扭扭的了!第二幕“小猫摘花”我们运用了《花仙子》的音乐,由一部分幼儿扮演“花”,在音乐的伴奏下,小朋友们翩翩起舞,体现了“花园中的美景”。
3.抓住契机,启发幼儿创新意识。
开发幼儿在戏剧表演的创新潜能过程中,我们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对他们的创新成果,哪怕是点点滴滴,哪怕是还很幼稚,也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戏剧表演是创新教育的其中一个媒介,但通过这个媒介,幼儿能够掌握创新的契机、激活创新的思维、捕捉创新的火花,更重要的是体验创新后的成功感。
例如,儿童剧《一群小猫去旅行》的场景以及道具非常多,而且复杂,很多孩子们能自己制作,比如说猫的面具或者桥之类的孩子们有之前扮演的经验所以很容易就制作好了,但是绘本中的“大口袋”孩子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于是我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解决,于是孩子们就找到了两张椅子面对面作为替代,并受到同伴和老师的支持,并不是说这个物品“不像”而去否定孩子,相反的应该多鼓励孩子的这种遇事能自己解决的习惯。可见戏剧表演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表现力,增强了自信心,还促进了孩子的各方面的创新能力。
4.经验迁移,透过生活玩戏剧。
     
戏剧体验主要是调动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围绕戏剧角色及剧目内容开展不同方面的体验活动,加深对戏剧角色特点及故事内容的理解,为戏剧表达及创造积累经验。
     
比如,我们引导幼儿从性别、年龄、体态、性格等方面对人物进行细致的分析。在性别方面,男人的声音较厚重,女人的声音较甜美;在年龄方面,老人的语速较缓慢,小孩的语速较快捷;在体态方面,笨重的熊语调较低沉,轻盈的鸟儿语调较高亢;在性格方面,高傲的人常发布命令,而卑微的人则较易使用疑问句表现出对自己的不信任。其次,通过对角色的性格特点来揣摩角色之间的台词,如《一群小猫去旅行》中有这样两句台词,怪兽对小猫说:“快起来给我拉滚子!”而当小猫向其他动物诉说的时候则改为:“怪兽说要我们帮他拉滚子。”教师引导幼儿分析狼的霸道、小羊的弱小,以及霸道方的表情、动作、语气与弱小方的表情、动作和语气等,帮助幼儿体验角色的差别。
     
此外,教师还会把角色遇到的情境引申到幼儿生活中,引导他们设想如果自己是故事中的人物遇到类似的事情会有什么表现,并表演出来。这些体验活动为孩子从行为、语言、情绪等各个方面积累了戏剧表达的经验,也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把这些经验引申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在戏剧表演活动的实践研究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开心的笑脸、甚至是感动的泪水,这都让我们不止一次地感受到戏剧本身的魅力。我们也将继续在幼儿园开展戏剧教育的实践研究,充分发挥戏剧对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0-2019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版权所有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