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表演中彰显个性,在戏剧中成就童年
——大班组课题研究阶段实施总结
执笔人:周小钧
《指南》提出:要让幼儿初步接触多元文化,能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萌发审美情趣;能积极地尝试运用语言及其它非语言方式表达和表现生活,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而戏剧具有知识传递、道德感化、培养审美等多重功能,把戏剧活动纳入幼儿教育中,充分发挥戏剧特有的魅力,既是可行的又是必要的。
戏剧表演是儿童最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欣赏表演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完全融入剧情中,无论是人物的对话、肢体,还是情节的跌宕起伏,都深深的牵动着儿童对于故事的好奇之心。在人的天性中,就有对戏剧表演的向往。一直以来,我园十分重视对幼儿开展传统民间文化教育,两年前,我园积极申报并有效实施了市级课题“幼儿园民间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激发了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初步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基于此研究基础,我园秉着继承与发展的原则,积极将“研究幼儿民间美术艺术教育”迁移到“研究儿童戏剧活动的内容开发与实施策略”中来,旨在将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有机结合,使他们在遨游洋溢着游戏精神和戏剧舞台的同时,寻回适合他们精神生长的空间。回首戏剧课程实施的一年时间,在这一年中,我园推出了园本化的戏剧课程,改编了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特点的戏剧剧本,创设了多种多样的表演环境……在一年的戏剧表演活动中,我们和孩子都获得了什么呢?
一、如何选取并改编戏剧剧本
一个好的儿童剧本,离不开正面能量的导向,同时还要符合观众的心理需求。戏剧本身就具备许多信念,聪明的教育者往往可以将一些隐晦的道理通过故事表演的方式传递给我们的演员与观众,不得不说,戏剧就是这样一个良好的教学媒介。那么,如何在日常的戏剧教学中选取并改编剧本呢?以下几点可以为大家提供参考建议。
1.从观众中来,到观众中去
剧本主要由剧中人物的对话、旁白组成。在选取改编剧本时,我们需要将剧本与本班幼儿年龄特点相匹配,根据“观众”和“演员”的心理特点做出相应的改编,无论是台词还是故事的情节,我们都可以做相应的删减或重塑。
2.人物形象鲜明,故事冲突强烈
因为我们的对象是幼儿园的孩子,所以在剧本的选择上,要选择一些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故事有强烈冲突的剧本。如:小班剧本《金色的房子》,故事简单易于理解及表演,同时,剧中的人物角色特点鲜明,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大多都可以进行尝试,故事的冲突在于小姑娘的不爱分享,在小班幼儿以自我中心的年龄特点这一阶段,就非常适用。
3.幕幕皆明确,矛盾一线牵
在改编剧本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剧。无论是情节的安排,分幕的处理,场面的安排,教师都要考虑全面。一个简单的故事,要根据矛盾的过渡去分幕,这样幼儿在表演时可以更加明确剧本的走向,而不是简单地将剧本顺下来。
二、如何指导并参与幼儿表演
剧本的选择只是前期的准备,对于教师来说真正的考验是如何指导并参与幼儿的表演。教师在参与幼儿表演这一过程中,主要有引领、组织、参与、评价四个过程,我们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参与性,避免出现牵着幼儿走的情况。那么怎样做才能称之为幼儿主动表演呢?
1.引领时,发挥幼儿主动
例如,小红帽一剧中,最后大野狼被捉到了怎么办?直接杀掉吗?不行。这要跟小朋友讨论,询问小朋友,要怎么处置大野狼?是送到动物园养,乖了再放回山林吗?这样的讨论不仅止于剧场台下台上之间,而是可以延去到家庭中去。
2.组织中,按照意愿分组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采取不同的分组方式,如小班,可以根据幼儿表演能力分配角色;中班,可以按照能力搭配分组;大班,则可以大胆放手自愿分组。
3.参与时,自由融入表演
在表演《花木兰》的故事时,一开始由于班级没有孩子愿意演敌人这一角色,于是教师便自愿的参与进去。我演出了敌人打仗的样子,让幼儿充分的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充分调动了他们的情绪也使得他们的表演更加生动自然。
评价时,鼓励幼儿自评无论过程性评价还是总结性评价,教师都要多让幼儿开口,教师再作总结。让孩子说一说表演中的有趣或是不好之处。这种反思性的评价更有助于幼儿理解戏剧表演,分析自己及他人的表演行为。
三、趋利避害,走出误区
儿童戏剧幼儿园的运用,存在着重表演结果,轻过程发展的问题。这也与当今的价值导向紧密相关。人们不管做什么事,总是认为最后的结果最为重要,导致了就算在幼儿园,一台儿童剧表演的成功与否,就看最后舞台上的演出,而不是看重孩子在排练表演的过程中是否有所收获。另外,角色的选择局限于在个别能力强的幼儿身上,大多数幼儿缺乏自主选择的机会。如何解决这样的误区?我觉得以下几点可以参考。
1.将戏剧引入游戏活动中
如何避免重复排练带给幼儿的苦闷呢?游戏是最好的解决方式,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把戏剧游戏与戏剧表演整合起来的策略,形成一套相对稳定游戏化的戏剧教学方式。
例如,戏剧游戏“白云飘飘”,在轻柔的背景音乐中,幼儿全身放松,在教师语言的提示下,运用动作表达“白云飘来了”“两朵白云轻轻地触摸”“几朵白云轻轻抱在一起”等情景(教师的声音要轻、语速要慢)。幼儿在这样的情景中既可以进入用肢体表达的戏剧状态,也可以使紧张、亢奋的情绪恢复平静。
2.将戏剧结合日常生活中
在本学期,我们的孩子接触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海底总动员》故事,在表演进行中,我注重了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例如:在尼蒙遇险,与爸爸走散时,就让幼儿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了安全教学。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在课堂上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而且把学习语言活动与认识事物相联系结合起来。
3.将戏剧融入日常课程中
幼儿园课程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全部活动。将戏剧表演课程作为幼儿园的园本课程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对小、中、大年级现有主题课程内容进行梳理,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兴趣特点、认知发展等因素,寻找可实施的儿童戏剧活动元素(主题课程中的相关语言、美术、音乐等活动,通过教师有目的筛选、改编、创编,开发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戏剧活动内容。
4.将戏剧走近家园互动中
家园互动是激励幼儿合作的动力。其实孩子在幼儿园的一举一动都深深牵动着家长们的心,作为家长,他们也很想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戏剧表演既是拉进亲子关系的纽带,又是连接家园联系的桥梁。我们可以通过招募家长演员的方式,将我们的家长资源拉入到我们的戏剧研究中去。同时家庭剧的开展与评比也能全方位的将戏剧融入家庭教育中去。家长是幼儿园开展戏剧活动最好的支持者,他们为我们出谋划策,通过参与表演丰富了演员的角色构成,家园合作不仅融洽了亲子关系,而且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园所文化,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幼儿的进步与成长。通过表演活动的共同参与,也加深了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默契与信任感。
戏剧表演的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表演这种形式,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进行学习,学会主动思考,锻炼沟通表达,同时获得社会责任感等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希望通过我们的戏剧表演,让孩子爱上表演,努力去营造快乐的氛围,与同伴交往并获得快乐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