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反思
——对儿童戏剧活动《三只小猪》反思(二)
樊迪
通过前面一个月的学习,幼儿对于故事情节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对话时的语气、语态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为了让幼儿能熟练掌握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形态,我采取了多种手段:
1.模仿。我们都知道,爱模仿是幼儿突出的年龄特征,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他们是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模仿可以成为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但是,幼儿的模仿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临摹,他们在模仿中同样有创造,有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表达。就如刚开始,要表现小猪那种笨拙的形态,纯粹地让幼儿模仿老师的动作,让孩子的表演显得十分被动,拘谨。但之后,通过《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让幼儿喜欢这个角色进而主动模仿它,让幼儿的表演更加贴近角色。音乐与游戏的完美结合,让孩子们更加投入地去表演。
2.游戏与音乐的恰当配合,激发幼儿表演的主动性。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游戏是儿童的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教育学家福禄培尔说:“小孩的工作就是玩耍”。 游戏是人童年生活中最快乐的活动,是表现和发展儿童自动性、创造性的最好的活动形式,也是儿童最喜欢的一种活动,也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儿童能在游戏中以最纯真、最自然的方式表现自我、抒发情绪、发挥想象力,满足其天生的好玩好动的性格。在童话剧表演中可以在音乐中配以适当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演绎自己的角色。例如,在本次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更能形象生动的表演“小猪”这个角色,我通过的“老狼老狼几点了”游戏,让幼儿了解被追赶得害怕,利用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和音乐相匹配,让孩子主动去表演。
教育学家泰勒曾经说过:“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发生,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这一说法说明真正的教学是让学生主动去学,让学生有机会去学。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的能动的主体作用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幼儿主动的加工消化,没有幼儿的同化、顺应过程,单凭教师的灌注,是无法实现教育目的的。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要使幼儿在教师的主导下,始终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