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反思
——把握游戏特点,发现存在问题
邵冰青
一、戏剧表演活动的特点
宋庆龄曾经说过:“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通过戏剧去培育下一代,提高他们的素质,给予他们娱乐,点燃他们的想象力,是最有意义的事情。”戏剧是一种文化,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综合着文学、音乐、美术、历史、科技、社会等各类知识结构内容,而儿童戏剧表演不纯粹是一种表演技能的活动,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活动,包括对角色的体验、对优秀文学作品的体验,对生活的体验。同时,戏剧表演对于儿童而言更是一种想象活动,它能使儿童在表演中用动作、语言、表情来充分展现自己对表演内容的理解。
二、戏剧表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日常开展戏剧表演活动的过程中,往往由于老师在游戏中的过多干涉,限制了幼儿主体性发展。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现象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重视表演训练,轻视游戏体验。
教师为追求表演效果的“生动逼真”而“导演”幼儿的游戏,把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强加到幼儿身上,角色的对话、动作、表情都是以教师的标准为主,常常可见“怪兽应该是恶狠狠的,像这样……”“哪个小朋友演得最像啊”这样的指导语和评价语。不仅使得这种游戏活动丧失了其“游戏性”而仅仅成为一种“表演”,而且教师的要求成为一种压力而使幼儿感到紧张。我们在现场观察中曾经看到,有时幼儿因忘了“台词”而紧张得哭了。教师对活动的这种高控制指导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对幼儿的表征和创造能力乃至主动学习能力的怀疑和低估。
但幼儿戏剧在幼儿园不纯粹是一种表演技能的活动,更多的是一种通过模拟装扮的体验活动:对角色的体验、对作品的体验、对生活的体验,同时,戏剧表演对于幼儿而言更是一种想象活动。而且剧本并不是幼儿戏剧的唯一来源,任何幼儿感兴趣的、有教育价值的、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作品,都可能融合进幼儿园戏剧活动。
2.强调单一技能,忽略综合发展。
戏剧活动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的,但在通常情况下,在反复的故事讲述后,幼儿初步熟悉了内容,教师就要求幼儿开始表演,按照角色的对话、情节,对每一幕的剧情进行有序排练。幼儿也往往习惯在老师的高控下才能进行这个活动。离开了老师的提示,活动就变得杂乱无序。
其实,戏剧从整体来说是最能体现孩子的综合发展,孩子通过对戏剧内容的了解、角色的分配、道具制作、表演和舞蹈的实践在潜移默化中下得到了艺术的熏陶,仅有单一的表演技能是微不足道的。例如在开展园本儿童剧《一群小猫去旅行》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主题网络:包括音乐律动《花仙子之歌》、绘本活动《十一只小猫做苦工》、社会活动《我认识的安全标志》、美术活动《小猫头饰》。这些都是戏剧表演活动开展时需要关注的。幼儿从“单一”到“多能”的转变,是个任重道远的事情,却是值得追求的目标。
3.没有道具支撑,游戏空间狭小。
多数幼儿园表演游戏均存在道具匮乏、数量不足、单一的问题。幼儿表演时缺乏必要的装扮,造成幼儿表演时角色感或角色意识不强,经常是表演草草而过,降低了表演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例如,有的老师在开展儿童剧《一群小猫去旅行》时,没有道具,全靠孩子们描述想象情节,整个表演显得生硬死板而无趣,而另一个老师则给孩子们带上了他们自己制作的小猫、小花、树精灵的头饰,还营造了美丽的森林的氛围,孩子们在表演时,就像舞台上的小演员一样,非常投入,表情语气都很生动。
此外,游戏环境空间狭小,教师缺乏对游戏环境进行必要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由此造成表演空间不足,幼儿表演时缩手缩脚,无法大胆想象,原本需要创意的表演游戏因环境的束缚而变得呆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