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反思:6月(叶晔)
发布时间:2017-06-1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广化幼儿园

 《花木兰》反思

叶晔

一、活动开展情况分析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这些诗辞、戏剧唱词都述说着一个中国家喻户晓的女英雄——花木兰的故事。作为中国古代千千万万个英雄的共同特点——勇敢、机智、坚毅,还具有其独特的传奇色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我们通过花木兰和她的传奇故事,可以引领幼儿体验和探究古代与现代、男孩与女孩、亲情与友情、战争与英雄、喜剧与服饰、兵器与战马、棋类与武术、民间艺术与体育游戏等诸多蕴涵着浓郁中华传统文化的有趣内容。另一方面,这些内容涵盖的广阔空间也能将社会、科学、艺术、语言、健康等领域的要素有机地整合为一体。

“花木兰”主题活动从引导幼儿感知和了解《木兰从军》是故事开始,激发幼儿亲近花木兰、探究花木兰的秘密,进而引导幼儿通过对花木兰及其相关事物的体验、探究与表现,亲近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通过“木兰从军”“花木兰”上演了“木兰学艺”三个层次的活动展开。

第一层次:木兰从军。花木兰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也引发了孩子们一系列的问题:人们为什么要打仗?古代人穿着铠甲打仗雷吗?花木兰为什么要替父从军?男孩和女孩有什么不一样?古代的女孩子为什么总要待在家里?现代人打仗为什么不骑马?……在这些有意思的问题的牵引下,便产生了“古代与现代,男孩与女孩”嘿,女兵!”“我和爸爸”等一系列有趣的活动。

第二层次:“花木兰”上演了。这是一个让孩子接触传统戏剧文化,并尝试着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各类创造与表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活动之初,孩子们欣赏了以各种艺术形式表现的花木兰,之后的新编“花木兰”“戏剧脸谱”“木兰的新衣”“化装Party”“我们的“木兰剧场”“花木兰”上演了等活动使孩子们进入了一个忘我的体验、探究与交往的状态。在扮演花木兰的过程中,孩子们与花木兰亲密接触,亲历着花木兰的世界,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身体表现能力、设计创造能力、手工制作能力等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集体合作的习惯和能力、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自信心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第三层次:木兰学艺。花木兰的故事中较多地涉及和联结着一些价值、有趣味的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如:武术、兵器、建筑、棋类、民间艺术和民间游戏等,于是“中国功夫”“学习军体拳”“兵器大观”“万里长城用不倒”“建长城”“排兵布阵”“飞奔的骏马”“木兰闯关”等活动——展开。此外,在孩子们的一日生活中,“捏泥人”“剪纸”“织布”“编网”等民间艺术活动,“骑竹马”“抬花轿”“点兵点将”“搬砖头”“套圈”“滚铁环”等民间游戏活动也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他们感受到离开了“洋娃娃”“变形金刚”,用身体的自然物或自己的身体也可以玩得很开心,甚至更有意思。

“花木兰”主题活动的展开已经不是一个古老的故事,而是一种完全的亲密接触,相同的故事有不同的诠释,古老的传奇又被注入全新的气息,交织而成一个鲜活的花木兰,每个“小小花木兰”都将在这里发现属于自己的传奇。

二、活动后的反思:

1.剧场评论

开放式戏剧表演的过程是师幼通过自评、互评、他评等多种形式的剧场评论不断地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建构戏剧经验的过程。

无论片段排演还是完整排演,排演结束后,师幼都会共同对表演进行评论,其中包括欣赏者对演员的评论和演员的自我评论等多种形式。“演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你能来给大家表演一下吗?”剧场评论允许多种观点存在并发生交流和碰撞,每个幼儿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也会接受他人合理的建议。大家通过民主、平等的协商共同致力于戏剧作品的创作。

如,在对第二幕“木兰打仗”进行片段排演后,幼儿发现并提出了这些问题:“花木兰军队自己人打自己人了!”“将军命令摆的阵型(前期幼儿一起练习过‘鸳鸯阵’和‘三角阵’,而排演时‘将军’即兴喊出了‘十字开花阵’)没听说过,士兵们不会!”针对这些问题,师幼经过讨论作了如下改进:所有花木兰军队的士兵都带上腕花,从而与敌军有所区别;将军的口令应是士兵熟悉并且练习过的。可见,剧场评论是每一次排演、演出后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推动了演出的不断丰富、完善。

2制订契约

制订契约有助于解决戏剧表演活动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这种“契约”是师幼共同制订的,而非教师单向下达的规定或命令。

如,排演“木兰打仗”时,师幼共同制订了关于攻击范围的约定:“敌我双方攻击的范围仅限于兵器与兵器的接触,不能攻击对方身体。”这一契约是师幼基于安全考虑而提出的。又如,当舞台上的演员背对观众表演时,观众提出“只能看到演员的屁股了”“我们都看不见谁是谁了”……于是师幼制订了“半边脸”的约定,即演员表演时至少要有半边脸面对观众。

3运用一定的戏剧教学策略

排演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戏剧教学策略推动戏剧表演活动并激发幼儿进行戏剧创作。这些策略主要有:

●“教师入戏”策略。教师以角色身份进入戏剧,与幼儿共同表达、创作、表演。如,“木兰练功”一幕表演完后,有个演员仍手持宝剑不停地耍弄,非常兴奋,不愿停下。这时教师以将军的身份入戏,对这位扮演花木兰的演员说:“天色己晚,请立刻休息,准备明天的战斗。”于是“花木兰”大声回应道:“是,将军。”立刻停止了练功,躺到了地上“睡觉”。

●“旁述”策略。在教师口头叙述故事的同时,幼儿表演故事。教师可通过语音、语调等的变化为幼儿营造戏剧氛围,同时给予幼儿一定的提示和帮助。如,在第三幕“庆功宴”结束时,教师旁述:“听说木兰快回来了,妈妈、爸爸、姐姐、弟弟都站在村口等着迎接木兰。木兰终于到家了……”此时,第四幕的演员在教师的旁述提示中登场了。可见,旁述起到了衔接剧情、提示场景转换等作用。

“旁述”策略还可以帮助幼儿融入情境。如,在表演第二幕花木兰军队行军时,“士兵”们只是在“将军”的带领下绕舞台踏步行进。此时,教师旁述:“刮大风了……”“士兵”们一听,有的用手臂挡住前额,放慢了步伐;有的侧过身来横着走……教师继续旁述:“风终于停了,哇,前面有一座好高好高的山。”于是“士兵”们便弯下腰,手脚并用地作出向上攀爬的动作,还时不时地擦汗,或抬头远望,仿佛在看还要走多少路才能到达山顶;有的还使用了“登山工具”,用力将“凿子”凿进“岩石”,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前进……

●“具象化”策略。教师可通过“引导想象”和“讨论练习”的方式,启发幼儿将想象中的行动具体呈现出来。如,在排演第一幕“木兰练功”时,扮演花木兰的幼儿只会向着正前方拉弓射箭,动作较为单一。教师便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想象:“假如左边冲过来一个敌人,你要怎么做?”“假如你的背后出现一个敌人要偷袭你,你要如何应付?”“一支箭向你的胸口飞来,你怎么躲避?”……在后续排演中,该幼儿的动作就丰富了许多,他时而身体右倾,向左前方发射;时而转身单腿跪下,从背后取箭,向前方发射;时而后倾身体躲避攻击,随即起身发射……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小组或集体的讨论丰富角色的动作、造型。

此外,教师还可以将音乐、舞蹈、美术等延伸性表达工具引入戏剧表演中,以激发幼儿的表达表现。如.第一次演出时,师幼为第一幕“木兰练功”配上了歌曲《男儿当自强》,很好地烘托、渲染了气氛,使演员们更加专注、投入。

总之,开放式戏剧表演的过程是幼儿主动建构戏剧经验的过程,它不仅是幼儿戏剧创作的成果,亦是教育的过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0-2019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版权所有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