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程中”发展的创造性戏剧活动
邵冰青
创造性戏剧活动以“即兴、非演出、过程性”为特点。有学者称,创造性戏剧活动是介于幼儿戏剧游戏与剧场表演之间的一种教育性活动。我们把戏剧活动开展的阶段从幼儿发展的角度划分成了“戏剧感知—戏剧体验—戏剧表达”三个阶段,使幼儿在对戏剧的“知—情—行”的过程中,体验“过程中”的学习。
孩子们接触戏剧是从欣赏开始,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戏剧故事,熟悉故事的内容及角色,明确戏剧的基本要素。同时,在欣赏的过程中,孩子们还会发展一种“故事感”,即每一个戏剧主题都像故事一样有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戏剧感知就是孩子们在欣赏戏剧的过程中对戏剧元素及戏剧内容的了解。
在这个阶段,老师可以通过让孩子们欣赏动画片的形式呈现戏剧故事内容,也可以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以故事讲述及讲评猜想的方式引导幼儿进入戏剧主题。如在中班《过猴山》的开启环节,老师在情节发展前用猜测性问题引领幼儿想象多种可能。根据故事的文学要素,在故事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处进行了不同的停顿,让幼儿充分想象可能发生的情节。“老爷爷睡着后会发生什么事?”“老爷爷发现猴子把他的帽子抢走了该怎么办?”“老爷爷喝了酒会怎么样?”“你觉得老爷爷走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事?”……这些开放性的问题促进幼儿充分想象,更帮助幼儿形成一种开放的意识,让幼儿在想象、猜测的过程中体会着“不一样”的乐趣。
戏剧体验主要是在创造性戏剧活动的练习阶段调动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围绕戏剧角色及剧目内容开展不同方面的体验活动,加深对戏剧角色特点及故事内容的理解,为戏剧表达及创造积累经验。
比如,我们引导幼儿从性别、年龄、体态、性格等方面对人物进行细致的分析。在性别方面,男人的声音较厚重,女人的声音较甜美;在年龄方面,老人的语速较缓慢,小孩的语速较快捷;在体态方面,笨重的熊语调较低沉,轻盈的鸟儿语调较高亢;在性格方面,高傲的人常使用祈使句发布命令,而卑微的人则较易使用疑问句表现出对自己的不信任。其次,通过对角色的性格特点来揣摩角色之间的台词,如《狼和小羊》中有这样两句台词,大灰狼对小羊说:“晚上,我要来吃掉你!”而当小羊向其他动物诉说的时候则改为:“狼说晚上要来吃掉我。”教师可引导幼儿分析狼的霸道、小羊的弱小,以及霸道方的表情、动作、语气与弱小方的表情、动作和语气等,帮助幼儿体验角色的差别。
此外,教师还会把角色遇到的情境引申到幼儿生活中,引导他们设想如果自己是故事中的人物遇到类似的事情会有什么表现,并表演出来。这些体验活动为孩子从行为、语言、情绪等各个方面积累了戏剧表达的经验,也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把这些经验引申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戏剧表达是创造性戏剧活动的表演评价阶段,孩子们通过戏剧感知、戏剧体验两个阶段,对戏剧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通过戏剧主题的学习也进行了各个方面的体验练习,积累了丰富的戏剧表演经验,最后通过戏剧模仿、表演、排演、展演等活动,表达自己对戏剧的兴趣与理解,体验在戏剧表达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发展。
我们为幼儿搭建了戏剧表现与创造的平台——“戏剧周”。在戏剧周中,孩子们从戏剧海报的设计与制作、道具服装的制作、剧目的排练到最后的展演等各个活动中,体验着戏剧活动带给自己的快乐。最后的展演,每个班的每个孩子都走到了台前,用肢体动作、面部表情、歌声、语言等从不同的方面表达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对故事的理解,对戏剧活动的喜爱。同时,在戏剧表达阶段,我们引导幼儿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并对自己及同伴的想法进行即兴表演与评价,让孩子们在讨论、即兴表演、评价、再表演的过程中充分表达,大胆表现。
在创造性戏剧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们更加注重自己有技巧地引导幼儿自主的学习,把更大的空间留给幼儿;更加认同创造性戏剧活动所提倡的在活动过程中学习,更好地发挥戏剧教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