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反思(12月 邵冰青)
发布时间:2017-12-0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邵冰青

 

表演区戏剧活动的探索
邵冰青
表演区是幼儿非常喜欢的区域活动之一,他们能够在表演区自由游戏,充分发挥主体性。教师通过观察录像集体观摩表演区录像研讨分析等环节,研究幼儿在表演区中的活动特点、存在问题及教师适宜的指导方法等,利用表演区更好地了解幼儿,保证幼儿表演区戏剧活动自由、自主的游戏性。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幼儿在表演区参与戏剧活动的三个突出阶段及特点。
  1.探索装扮阶段
  幼儿在刚刚进入表演区时,常常对表演区的道具、头饰、服装等表现出异常的兴趣。尤其是小班幼儿,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他们可能每次在表演区的活动都仅限于对表演区材料的探索,摸一摸、敲一敲、穿一穿、戴一戴。而中、大班的孩子们在表演区活动的初期表现得更加有目的性。所以,在这个阶段,老师的作用很重要,从材料的支持到游戏质量的把控,老师都要关注。
  如在开展《小兔乖乖》这个剧目时,老师在表演区投放了兔耳朵、兔子头饰、灰狼尾巴及头饰等表演道具,孩子们都非常热衷于佩戴。基于此,我们调动了家长,让家长与孩子们在家中寻找合适的材料制作他们喜爱的角色的道具,如用手套做的狼爪子、用厕纸筒做的兔耳朵、用废旧的衣服加工成的狼的头饰等等,家长和孩子们的热情非常高涨。我们把亲子制作的道具投放到表演区中更好地满足了孩子们探索、装扮的兴趣。
  2.自娱自乐模仿表演阶段
  喜爱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在熟悉了一些戏剧故事后,会对故事中角色的台词、动作或者某个片段表现出兴趣,常常会看到孩子们的自发表演。尤其是到了中、大班,孩子们的语言及认知能力进一步提高,即使没有老师的指导,孩子们也会在表演区自娱自乐地进行表演。
  这个阶段,孩子们的戏剧表演活动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小班幼儿常常会忘记台词;中班幼儿的观众意识、合作意识不足;大班幼儿表演活动中语言及动作表达缺乏生动性等,而老师要给予孩子们一定的物质及方法支持,让孩子们的模仿或者表演更加顺利、有趣和生动。如,可以引导大班幼儿自制简易剧本,通过对话与尝试表演创编台词与动作;通过绘画记录主要情节及人物动作与表情,作为表演时的提示。
  3.自信自主的排演阶段
  这个阶段在大班孩子的表演区活动中,经常能够看到,他们能够很快地分配角色,也能够很好地解决排演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观众意识逐步提高,而且在一段时间内喜欢表演同样的剧目,表演过程中在动作、表情、配合等方面逐步提高。
  这时老师可以鼓励幼儿进行老剧新演的活动,同一出剧经过大家的讨论可以有不同的呈现方式。教师也可以作为戏剧表演活动中的一个角色参与表演,在这里,教师其实扮演着一个隐形导演的角色,在孩子们表演出现问题或争论时,以扮演的角色的身份提出建议,引导孩子们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孩子们自主的排演过程中,教师要对孩子们自信、自主及创造性的表现给予鼓励与支持,引导孩子在整个排演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剧目,加深对戏剧各项工作的了解。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0-2019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版权所有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