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观察记录(1月 束佳)
发布时间:2017-01-0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束老师

儿童行为观察记录

观察对象

周墨扬、程沐原、朱珠

观察地点

表演区

观察时间

2017.1.22

表演游戏是幼儿园游戏重要组成部分,它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的特性。在组织幼儿开展表演游戏时,首先要遵循原则就是“游戏性”先于“表演性”。然而,在中班幼儿表演游戏开展的过程中,却普遍地存在着“嬉戏角色行为多于目的性角色行为,任务意识不强”、“表演中幼儿语言平淡、表情单调”等主要问题。 

可见,没有教师的引导,幼儿的表演游戏很可能停留在嬉戏打闹状态,以后也难产生“演得更好”的要求和努力,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是表演游戏有续、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表演游戏的本身特性为切口,通过分析中班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现状,从年龄特点出发,按照游戏活动的本质特点来组织表演游戏,以自主选择角色、自由讨论、相互模仿、分组竞赛、根据角色特点增添辅助材料、教师参与游戏、在一日活动中积累表演经验、明确任务等策略来提升幼儿表演的生动性和完整性,让幼儿在“游戏性”体验的活动中提升表演能力

本次活动调整为:

表演游戏是幼儿园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它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两大特点。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表演游戏时首先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游戏性”先于“表演性”,即首先把表演游戏看作是“游戏”而不是“表演”,那是不是重视幼儿表演游戏中的游戏性,就是不需要教师的介入和指导了呢?

以愉悦为游戏目的,嬉戏角色行为多于目的性角色行为,任务意识不强 在表演游戏中根据幼儿行为目的程度的不同,可将幼儿角色行为分为目的性角色行为与嬉戏性角色行为。目的性角色行为是指幼儿围绕故事内容扮演角色,认真再现故事。嬉戏性角色行为是指幼儿按自己的兴趣扮演角色,嬉戏打闹,他们玩的内容可能与故事内容有关也可能无关。 

幼儿在表演游戏中嬉戏性角色行为多于目的性角色行为,在表演游戏的最初阶段,幼儿关注故事情节及角色的特点、对话等等,因而目的性角色行为较多。随着游戏时间的延续,幼儿对故事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感兴趣的东西逐渐增多,嬉戏角色行为也随之增多。如,幼儿会因布置场地和装扮自己而忘记了“表演”;不满足于原来的故事情节,而对情节进行任意的发挥和改编,如,在《三只小猪》中猪老大不满被大灰狼吹倒房子,就变成了“奥特曼”追打大灰狼,接着猪老二和猪小弟也都变成了奥特曼不断地追打大灰狼,最后变成了打架。

记录人:束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0-2019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版权所有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