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观察记录
观察对象 | 裴鸿骏 | 观察地点 | 教室 | 观察时间 | 2018.6.20 |
行 为 描 述 |
今天的表演区中,孩子们有点力不从心,因为最近讲的这个故事《小羊和狼》虽然很对孩子们的口味,但是在表演的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少问题。故事的场景比较多,所以孩子们在转换场景的同时需要转换表演的语气与状态。裴鸿骏在演完第一场景后,就开始分神进入不到第二场景的情绪中。 | ||||
行 为 分 析 |
在故事《小羊和狼》中,我们采用“分场景学习表演”的办法,让孩子们对故事的内容分层次进行理解。在整体了解整个故事之后,我把故事分成三个部分来学习表演:第一场景,小河边,角色只有小羊和狼;第二场景,小羊家门口,角色有小羊、小花猫、小黄狗、大白马和大象;第三场景,晚上,小羊的家里,小羊和它的好朋友都上场了,再加上一只狼。 在第一场景中,只有两个动物,它们之间的对话也比较简单。分场景表演在时间上保证了每个孩子都有参与的机会,也使得每个孩子能够有充足的时间来表现自己的创造。通过多次表演,我发现仅是小羊的性格就出现了几个版本:1、这水是从山上流下来的,大家都能喝,怎么说是你的呢?属于温柔型。2、这水是从山上流下来的,大家都能喝,凭什么说是你的呢?属于理直气壮型。3、哼,这水是山上流下来的,我为什么不能喝?属于质问型。小羊的不同说话内容就使得小羊说话的语气和情感发生了变化,孩子们在表演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来选择,突出了不同的个性特点,小羊的角色特点也更加丰富、生动。 |
记录人:周小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