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周曙菁)
发布时间:2016-12-1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周老师

 

教育随笔

——注重表演游戏的自主性

周曙菁

在没有进行创造性戏剧理论学习的时候,一谈到戏剧活动,我脑子里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群盛装打扮的孩子,站在舞台上,句斟字酌的说出台词,中规中矩的踏出台步,就像木偶提线木偶一样按部就班地完成预先设定。学习之后,自己脑中的固然印象轰然倒塌,猛然间进入了一个全然陌生而又有点熟悉的世界。陌生是对它的研究背景和目标等理论知识,熟悉是对它的呈现形式,教室里随机的课堂表演,孩子下课自主的、自发的扮演活动都称之为戏剧活动。

戏剧是一种艺术形式,西方儿童戏剧的文本是经过修改以适应儿童参与的需要,其目的不是娱乐,而是鼓励儿童思考问题,感受各种情感。这时的剧场成为教育的空间,儿童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他们不受限制约束可随时给演员提供建议,年龄愈小的儿童表演的会愈自然。这时的孩子就成为演员、观众、导演、剧作家、舞台设计者、评论家等。他们会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探索和检验自己的想法、同他人的各种关系,借用戏剧的表现形式积极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从这样一个有趣的领域中,孩子能够感受到世界、体验到快乐;并且在假装扮演中孩子能分享到别人的感受和认知,会逐渐改变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偏见。

    我园开展戏剧课题以来,是从表演游戏这一幼儿喜爱的游戏入手的,它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往往由于老师在游戏中的过多干涉,限制了幼儿主体性发展。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现象呢?

1.表演道具匮乏、游戏空间狭小。

教师缺乏对游戏环境进行必要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由此造成表演空间不足,幼儿表演时缩手缩脚,无法大胆想象,原本需要创意的表演游戏因环境的束缚而变得呆滞。

2.游戏过程的有效运用。

游戏过程就是幼儿游戏的“支架”,不知道各时间段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也就很难看到幼儿认真准备、装扮和身临其境的表演。有的时候,幼儿虽然也有一脸的喜悦,却不是来自表演的体验,而是来自违规嬉戏或恶作剧的快感。

3.提升幼儿游戏的技能。

4.体现教师指导的作用。

教师以集体活动的形式组织幼儿表演游戏时,一种会将孩子分成若干组,独立表演。另一种会请个别孩子表演,其余孩子观看。这两种组织方法分别存在弊端:一方面,全班幼儿虽然被分成了不同的小组,但在有限的活动室内,缺乏独立的空间进行讨论。若干组幼儿同时进行故事表演必然相互干扰影响。同时,教师顾不过来,没有精力一组一组指导。这时候的幼儿就会无所事事,或者打闹。另一方面,教师对表演过于控制,幼儿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跟着教师指挥统一进行表演。由于游戏时间的限制,往往多数幼儿因缺乏参与的机会而失去耐心。

针对上述问题,如何真正在游戏中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发挥其主体性,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幼儿主体观,倾注满腔热血长期探索和实践,以不懈努力使表演游戏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0-2019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版权所有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