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览《儿童戏剧与学前教育》一书有感
郑薏苡编著的《儿童戏剧与学前教育》是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以儿童剧为载体的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整合的改革与创新》教学成果的结集。本书整体框架设计由编写人员共同讨论确定,全书共分三章。**章讲述的是儿童戏剧的基本理论,在儿童戏剧理论体系的建构上,既有儿童戏剧自身的艺术特征,也有儿童戏剧的社会文化价值,让广大读者对儿童剧有了较为全面的认知。第二章是教学团队成员对以儿童剧为载体的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全方位多视角地对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如何依托儿童剧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了独到的阐述,为广大同仁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经验。第三章是多年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创编的儿童剧剧本精选,这些剧本题材多样、主题鲜明,富有儿童情趣,都是历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加的儿童剧公演的经典剧目,充分展现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我们实践戏剧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孩子的表演技能有所欠缺,不够大胆,人物特征不能很好的领悟其特点。
2、在组织和指导幼儿表演童话剧时,我往往把自己主观的意愿,直接给予或强加给幼儿,使幼儿成为一个活道具或成了老师的影子,一举手、一投足,俨然是老师的翻版。这样,幼儿的主动性、表现力就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3、往往在六一前夕或在重大节日活动中,我们将其作为一个展示活动,赶排一个童话剧表演。这样的活动,过多追求结果,而忽略幼儿理解、参与、体验的过程。辛辛苦苦排练了一段时间,只是表演一两次,时间久了激发不了幼儿的表演积极性。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做以下改进:
1、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提高幼儿的表演技能。
教师应在生活中带领幼儿观察不同人物不同的动态、不同状况下人物的不同表情及声音的变化等,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幼儿的表演技能。每周五下午的活动时间,我们总会安排幼儿欣赏动画片。每次欣赏完动画片,我可以请幼儿模仿其中的角色。如:《西游记》中龙王的声音是粗粗的;《米老鼠和唐老鸭》中鸭子的声音是沙哑的;《葫芦娃》中蛇精的声音是尖尖的,等等。通过这样的模仿,可以帮助幼儿在童话剧表演中对于不同人物、不同状况下的不同反应,包括语速、声音、表情等更加运用自如,从而更加生动地展现故事情节。我还可参与表演,提高幼儿表演能力。在童话剧表演《小蝌蚪找妈妈》,我们请汤茜茜小朋友扮演鱼妈妈,可是胆小的她,怎么也不能在音乐的伴奏下快乐自如地游来游去,换下她,会伤了孩子的自尊,从而使她更怯于在大家面前表现自我。作为教师可以戴上“鱼宝宝”的头饰,和她一起,牵着她的手,一边小声的鼓励她,指引她,一边和她一起做动作。有了这次的经历,相信汤茜茜小朋友在以后的表演中不再畏首畏尾。和孩子们一起表演,会增加孩子们表演的兴趣,融洽和孩子们的关系。“师幼互动”不就由此体现吗?
2、支持幼儿创新角色。
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无限的,也是成人所不能及的。在他们眼中,小动物所表现出来的神态有时比老师所预设的神态动作更加趋于逼真有趣。在故事《小熊请客》中,当狐狸听到小动物说它懒惰而不带他去做客时,我们给扮演狐狸的洋洋小朋友设计的动作是跺脚、生气,可是调皮的洋洋却没有听从老师的指挥,在表演时,演绎成了抱膀、转脸、眼一瞥,把狐狸的狡猾和气愤演绎得更加活灵活现,让在场的观众忍俊不禁。由此可见,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无穷的,我们应该给孩子提供想象和创造的机会,不同的角色孩子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我们应该相信孩子,表演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孩子自然的角色展现相对于表演更加能够促进幼儿的发展,过程更加重于结果。
3、经常为幼儿提供表演的机会和舞台。
幼儿只有不断经历,才能在实践中不断进步。在班上,我开设了一个区角游戏“星光大道”,每当排练好一个童话剧,都到“舞台”上表演。参加演出的幼儿非常兴奋,观看的幼儿也看得津津有味。当掌声响起的时候,孩子们拥有的是自豪与自信,他们更加敢于表现自我啦。付振轩小朋友人园时曾有轻度的口吃,一年过去了,现在的他讲起故事来神采奕奕,和小朋友相处得也更加密切了。因为语言不再成为他和小朋友交往的障碍。
童话剧表演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神奇的阶梯,孩子们无论从语言表达能力、创造力、想象力,还是从词汇的丰富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童话剧表演帮助幼儿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我们将童话剧作为抓手,将以往的故事教育中所追求的简单的故事情节复述、主题思想的提炼转化为孩子的表现与创作,开拓了孩子的学习途径,丰富了孩子的学习生活,让孩子们无比快乐,充分感受到了在幼儿园共同生活的乐趣,孩子们在这样的角色体验中编织着多彩的梦想,更为他们自己的在园生活添上了难忘、欢快的一笔。有效地组织和指导中班幼儿进行童话剧表演时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培养,希冀专家指导,使本课题研究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为组织和指导幼儿表表演童话剧服务,为幼儿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