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儿童戏剧与学前教育》一书有感
一、理论学习片段
戏剧是一种艺术形式,西方儿童戏剧的文本是经过修改以适应儿童参与的需要,其目的不是娱乐,而是鼓励儿童思考问题,感受各种情感。这时的剧场成为教育的空间,儿童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他们不受限制约束可随时给演员提供建议,年龄愈小的儿童表演的会愈自然。这时的孩子就成为演员、观众、导演、剧作家、舞台设计者、评论家等。他们会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探索和检验自己的想法、同他人的各种关系,借用戏剧的表现形式积极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从这样一个有趣的领域中,孩子能够感受到世界、体验到快乐;并且在假装扮演中孩子能分享到别人的感受和认知,会逐渐改变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偏见。可见西方儿童的戏剧教育充分关注到了儿童的参与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吸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美国的儿童戏剧学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了“创造性戏剧”。美国学者艾林纳·蔡斯·约克对创造性戏剧带给儿童的作用进行了总结,具体包括创造性、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想像力、情绪稳定性、社会合作能力、道德态度、身体平衡协调能力以及交流能力。就其中的创造性而言,儿童在创造性戏剧活动中,要把自己完全放置到某一个角色上,自由地表达自已内心深处的思想、感受,这样使得孩子自身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美国儿童戏剧学者麦凯瑟林进一步强调创造性戏剧是通过戏剧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表达,即关注儿童在戏剧中面临各种矛盾、冲突、问题时的应变能力。比如在一次“冬天里的小鸟”的创造性戏剧主题活动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一只受伤的小鸟遇到了自私的树和友好的树,由儿童设想接下来发生的故事情节,装扮成受伤小鸟的儿童面对伤痛、寒冷、饥饿,想办法寻找帮助,而面对受伤小鸟的大树也会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创造性戏剧正是通过儿童在戏剧扮演中尝试各种解决办法,促使儿童在“演戏”中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和问题,从而丰富了儿童的各种经验。因此,创造性戏剧的教育目的不是戏剧作品的创造,而是通过戏剧来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表达。
治疗戏剧在儿童戏剧教育领域的出现,更加有力地证明了戏剧的心理治疗价值,尤其对有心理障碍的特殊儿童。维也纳的莫利诺博士用戏剧来做儿童的心理疏导手段。他让儿童玩一种“即兴戏剧”的游戏,先确定一个故事,比如格林童话的“小红帽”,让孩子们各自扮演一个角色,他们不必背台词,而是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揣摸角色的心理,自己创作对白;指导者可以随时为其做些提示或引导,并对孩子们的活动进行心理分析,莫利诺博士发现,对许多孩子来说,随着表演次数的增加,攻击性强的孩子变得会越来越平和,胆小紧张的孩子则变得越来越勇敢了,并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释放和宣泄。
二、剖析、提炼自身的教育行为,小结经验
在我们的研究中,表演不是最终目的,只是载体和手段,是在表演的过程中让幼儿更好的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学习相关的表现技能,促进幼儿表现力的发展。因此,我们摈除传统的戏剧排练模式,而是在教师们的探索、研究中,开拓、创新了多种活动模式,让幼儿在这些形式多样、特色各异的实践活动中得到表现力的发展。
要让幼儿参与表演游戏,首先要唤起幼儿学习表演游戏的兴趣和愿望,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我从让幼儿欣赏表演入手,我先让能力强的幼儿与我配合,分配好角色,表演要生动、有趣,很快引起了幼儿的共鸣。如在表演游戏《想吃苹果的鼠小弟》中,当我与配合的幼儿表演完后,幼儿都要求自己要表演一下。这时,我就按组为一集体,给他们时间进行讨论,自己选择所喜欢的角色,然后分组表演。每组表演后,我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的语言更加丰富,表情更加生动了。几次活动后,我不再示范了,而是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去发挥、去想像、去表现。虽然刚开始有点难度,但孩子们都非常投入,兴趣很高。平时不爱发言、举手的幼儿也主动要求参与表演,在语言、动作、表情上也显得不那么生硬了。
在表演游戏过程中,不仅大大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也在与其他角色协商、配合表演中体会集体的存在,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表演游戏结束后,老师与孩子一起进行评价,如:哪些小朋友在游戏中想出了与别人不一样的语言语气,不同的动作表情。哪些小朋友合作的好。通过教师和幼儿的讲评,以表扬、挖掘幼儿的闪光点为主,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从故事表演中,幼儿学到了知识、明白了道理,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创造性、合作意识、促进了幼儿集体观念的形成,并受故事角色性格的感染,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