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活动名称 |
览《儿童戏剧文学和儿童戏剧》一书有感 |
学习时间 |
2016.6.2 |
主讲人 |
徐美娥 |
撰写人 |
束佳 |
学 习 感 悟 |
一、理论学习片段 儿童戏剧文学是整个戏剧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有一般戏剧文学的艺术特征,遵循一般戏剧创作的普遍规律,但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来自儿童观众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独特审美需求。 具体而言其艺术特征如下: (一)主题积极明朗,题材选择、戏剧冲突、情境设置符合儿童接受能力 少年儿童的身心正处在一个迅速成长的阶段,无论是知识、智力和识别是非的能力都还比较低下,思想、情感、个性、道德观等都还很不稳定。他们就像一张光洁的白纸,“染于桑则桑,染于黄则黄”。戏剧艺术的形象是最具立体化的,儿童可以从有声有色,富有变化的舞台上直观地感受一切,因此儿童戏剧文学的主体要积极明朗,健康向上,便于儿童理解,利于儿童成长。 儿童剧的题材很广泛,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也可以取材于历史;可以叙写美丽的神话传说和童话,也可以展现未来的科学幻想境界;可以描绘少年儿童观众同龄人的活动,也可以表现成年人的生活。当然,小观众对于那些真实表现他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剧目有更浓厚的兴趣。儿童剧不论写何种题材,一是要注意不同年龄段儿童观众的审美心理特征,二是在内容的表达和情节安排上,要注意适应儿童的生活经验、知识范围和感受能力。一些儿童难以理解的复杂的人事纠葛,结婚、恋爱等具体细节,阴暗残酷的犯罪心理等不宜在儿童剧本中过分渲染,恐怖、凶杀、污秽的场面也不能毫无选择地在儿童剧本中出现。优秀童话剧《马兰花》有表现爱情的主题,但作者把这种感情体现得纯真而美好:圆月当空,银光满地,随着歌声笑声,飘来了马郎迎亲的彩船,在幽静的小河边,小兰和马郎以及动物们一起愉快地跳舞,形成了欢乐的高潮。这里婚姻爱情对孩子说来奇异费解的问题,只给他们一种热烈欢快的感觉。这显然符合孩子们的认识水平。 戏剧冲突是戏剧表现社会生活的基本手段,是戏剧艺术的生命,“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一创作规律同样适用于儿童剧。只是儿童剧对于戏剧冲突的选择,对于戏剧情境的设置,同样要考虑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也就是戏剧冲突要在他们的生活经验范畴和审美期待视野之中去展开。 如童话剧《“妙乎”回春》,通过小猫“妙乎”先后几次误诊,把“妙乎”不懂装懂的特点鲜明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剧情很简单,但矛盾冲突戏味浓郁,有小猫“妙乎”和其他来就诊的小动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更有小猫“妙乎”不肯老老实实学本领,又要自以为聪明的自身性格心理冲突。这些戏剧冲突从幼儿的日常性格行为和内在心理特点出发设计构思,符合幼儿的审美心理特点,效果极好。 二、剖析、提炼自身的教育行为,小结经验 作家写儿童剧很可能是为了教育孩子,而孩子看戏多半是为了娱乐。在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特别需要欢笑,需要感动,需要新鲜感。走进剧场,只有在获得愉快感受的同时才能接受感染、熏陶和教育,儿童剧只有充满情趣才能达到此目的。当然,这趣味性并非游离于作品之外的附属物,也不是加诸作品之中的调料,它以其与儿童接受心态共通的内涵,深入到戏剧文学作品的精髓里。在儿童戏剧文学中,趣味性首先体现在题材是新是旧、情节是曲是直、人物是活生生的还是概念化的、语言是干巴巴的还是充满个性的。另外可利用形式技巧的创新及道具、场景的设计,创造浓厚童趣。 儿童戏剧文学是通过剧中人物的语言来表现矛盾冲突、塑造艺术形象、揭示思想和主题的。因此人物语言——台词,要求精练、性格化,并富于动作性。儿童剧的语言还须有浅显易懂、短小活泼、富于情趣、符合儿童口语习惯等特点。如张天翼的儿童剧《大灰狼》,写狼想吃羊,有这样一段台词: 谁都对我不怀好意,连我的肚子也不跟我好了,只要我躺下,我的肚子就“咕咕咕”地叫,把我吵醒,我对它还是挺和气的。我问它:“肚子,肚子,你闹什么?”我肚子说“哼,还问呢,你不摸摸,看我瘪成什么样儿!我要吃羊,没羊;我要吃牛,没牛。跟你当肚子可真倒了霉,还不如去跟小耗子当肚子哩。” 这段独白既表现了狼的凶残性格,又符合孩子的心理,富有儿童情趣。 儿童戏剧文学还可利用道具、场景设计来体现儿童情趣。剧本与小说、散文以及诗歌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为舞台演出而写的,舞台设计也因此而成为剧本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独幕童话剧《“妙乎”回春》中,开幕时的场景是芭蕉叶盖的房子、灯笼辣椒形的椅子、豆荚形的长凳、苹果和香蕉拼成的电话,迅速把小观众带到趣味盎然的童话世界。肖仁的儿童话剧《红红的雨花石》是一部具有浓郁儿童情趣的作品。剧本突出刻画了石小岗和丫头两个穷孩子,在成年人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第四场,两个孩子拿到革命先烈彭英杰遗留下的血书和被鲜血染红的雨花石之后,有一段对话,他们幻想这不是雨花石,而是红宝石,它可以变,按人的愿望变,他们希望它能变成炮弹去炸敌人、炸日本鬼子。紧接着,两个孩子吹熄了灯,在黑暗中聚精会神地望着红红的雨花石。幻觉中,那颗雨花石由小逐渐变大,在闪光中,迸射出一团烟雾,突然它真的变成一个大炮弹。两人向炮弹跑去,骑在上面,高兴地说:“快飞吧,去炸死日本鬼子,炸死反动派,把英杰大哥救出来。”炮弹真的飞起来,天幕上又出现了无数炮弹,都向着同一个方向……轰隆隆,火光大作,烟雾开处,只见山花烂漫,霞光四射……巨石裂开两半,英杰分开巨石走了出来,向他们挥手……这段戏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英杰从巨石中走出来,正符合小观众的审美情趣,不仅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还有助于剧本形象的塑造与主题思想的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