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理论学习资料(12月周曙菁)
发布时间:2015-12-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周老师
课题组理论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主题背景下儿童戏剧活动开发与实施策略研究
推荐人 周曙菁 推荐时间 2015、12
文献题目 “玩”出来的“故事表演” 文献来源 网络
随着电视剧《西游记》的热播,孩子们对此着了迷,原本冷冷清清的”小舞台”一下子热闹了起来。调皮的孙悟空耍起了金箍棒,忙得不亦乐乎;几个小唐僧这个脖子上挂着项链当佛珠,那个将纸棍夹在两腿之间“骑”白龙马,各有各的装扮;一群妖怪们张牙舞爪、打打闹闹... ...看到“小舞台”上孩子们玩得热火朝天,自发地“演”着他们眼中《西游记》,教师决定支持与推动孩子们继续玩下去。于是,袈裟、金箍棒、钉耙、扁担... ...各种各样的道具出现在了化妆区,让孩子们能尽情摆弄和装扮;教师还在墙面上贴出了配有简单介绍的主要人物剧照,告知剧中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的出场顺序。就这样,“小舞台”上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依次出场,踏上漫漫取经路。
但是,也有令人心急的时候,整整两周过去了,孩子们仍在“小舞台”上乐此不疲地呈现着这些相同的场面,该不该介入改变孩子们的游戏内容呢?教师决定还是再耐心等一等。最后,教师终于等来了契机:一天,孩子们自发地从家里带来了《西游记》的DVD和图书,他们围坐在一起看得津津有味。当看到“三打白骨精”时,孩子们被深深吸引住了气----“我们就要演这个”于是,“小舞台”出现了拿着梳子美美地梳着长发的白骨精。不过,白骨精也有犯难的时候,要想接二连三地化身为老爷爷、老奶奶和姑娘去引骗唐僧师徒上当,真不容易做到。“老师,我变身时装扮根本来不及换,怎么办呀?”孩子们去求助教师,此时,正在等待中的教师便顺水推舟地给出了建议:“能不能请三个小朋友分别来演白骨精的三个变身呢?”教师的话音刚落,孩子们便豁然开朗,开始先恐后地争演角色。新一轮的表演开始了......
瞧,“小舞台”正在演白骨精变身成小姑娘,用香喷喷的馒头做诱饵,引骗唐僧师徒上当的情节。闻到香味儿的猪八戒忍不住说:“真香啊!”突然,观众席里传来了这么一句话:“猪八戒,你可以说‘这么好吃的馒头,真香啊,我老猪饿死了!’”教猪八戒说话的孩子是个“老”观众,从未上台演过猪八戒,可是出乎意料的是,他一开口说的台词却“语出惊人”。教师欣喜地看着孩子们的表现,敏感地发现了其中的积极意义,并及时在分享交流时间里鼓励孩子富有创意的行为,同时,还和孩子们一起商量如何将这些精彩台词保留下来,编进剧本。
幼儿将对电视剧《西游记》的喜爱自发地迁移到了“小舞台”,引发了教师的关注和思考:能不能将幼儿喜爱的素材纳入到课程内容中来,使其变得更多元丰富呢?对比课程中已有的《小兔乖乖》《小羊和狼》等剧目,它们往往来自经典故事,剧中的对话与情节模式相对固定,幼儿的参与兴趣有限。而《西游记》中西天取经与智斗妖精的情节,趣味性强、挑战大,可以让幼儿突破已有表演经验形成的定势与局限。看到幼儿玩得如此尽兴,教师意识到将《西游记》改编成“故事表演”是幼儿自发的选择,也是课程内容建设的需要。
当剧情停滞不前时,教师虽然心急,但是却选择了耐心等待;等待幼儿在满足了装扮兴趣、也玩熟了角色后,自发地探索和推进剧情的发展。终于,教师希望变化的契机在幼儿分享DVD和图书资料时被“等”到了。而当幼儿在继续表演中发现问题、想要求助时,教师又适时地从幕后助推变成台前指导,这一退一进间,体现了教师对“幼儿自立游戏”的尊重,以及在课程中教师“灵活、适切地给予幼儿支持,使游戏活动变得更立体、更有效”的角色意识。
剧本的台词是机械地灌输给幼儿,还是采集来自幼儿的智慧之光?这体现了教师如何看待课程内容的来源。显然,教师选择了后者。于是,台词的生成变得更开放和多元,每个幼儿俨然剧本的创作者,而在模仿、互功和创造的过程中,剧本的的台词变得更丰富,剧本的生成也不再一成不变,它具有了不断发展、创新更替的特性。
“小舞台”的方寸之地是幼儿学习、体验和展示才华的天地。在这里,幼儿自己装扮、游戏玩耍、协作互助,逐渐“玩”出了一个像模样的剧本,但事实上谁也不会否认,在小舞台下,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和实践的重要支柱。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0-2019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版权所有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