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理论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
主题背景下儿童戏剧活动开发与实施策略研究
|
||
推荐人
|
虞海萍
|
推荐时间
|
2016.3
|
文献题目
|
游戏:儿童戏剧活动的本质(访香港明日艺术教育机构总监王添强)
|
文献来源
|
|
Q=保育与教育,A=王添强。
Q:您这几天带着老师们玩的戏剧活动,跟我们大多数人认为的儿童剧好像不大一样,跟大多数幼儿园的故事剧表演也不一样,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A:儿童戏剧活动的真正目标,在于让孩子通过扮演其他人的角色,来学到用另外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所以扮演真正的意义在于学习而不是表演。也就是说,儿童戏剧活动最主要是来给孩子学东西的,而不是让孩子演东西,比如演给大人看。我们在一些剧团看到的儿童剧表演和儿童戏剧活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以孩子为观众,一个是以孩子为教育对象。戏剧活动因为是为了教育孩子,所以一定要让参与的孩子能够充分地在扮演过程当中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去说,去做。所有戏剧活动,都涉及到肢体、空间、语言、逻辑、内省跟人际关系等,所以戏剧表演活动对儿童多元智能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Q:目前大陆很多幼儿园也在做儿童绘本剧活动的尝试,而且也不是单纯地排练和表演,而是让孩子参与到整个活动过程中,包括选角色、制作服装与道具、选择音乐甚至制作海报等等,跟您说的这种儿童戏剧活动一样吗?
A:儿童戏剧活动有两个发展方向,你刚才说的这种是比较放任型的,给孩子自己去决定,但这种情况要求孩子是非常成熟自主的,比如美国的孩子,那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中国孩子包括所有亚洲孩子,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带领,他才能去到那个状态。真正的创造性戏剧,老师不是跟孩子说,你自由地做吧,然后就不管了,他要把握方向,比如我在今天的活动跟大家做广播剧,(我要求)只能做第二段剧,做完第二段之后,OK,第三段第四段先不看,你要创作个结局给我,很多时候,都会用很多带领的方法,让孩子自己创作内容。但是那个创作不是放任的,是有要求的,有一定方向性的。
Q:在大陆的幼儿园也是这样,老师会告诉孩子说,我们今天表演哪个故事,比如《我的幸运一天》,他就要让孩子知道这个故事里面有谁,一会儿表演哪个部分,狐狸要说什么,猪会说什么,也是有一个指导性的框。
A:那个不是方向,只能说是框架。方向是什么,打个比方,我们现在玩一个叫“动作四重奏”的游戏,这是一种技巧(skill),演员要先掌握这个技巧,然后再来把故事变成演出。技巧非常重要,是教育戏剧非常强大的一个武器,不同的戏剧表演需要的技巧都不一样,好比那个戏需要幼儿在动作上的即时应变,老师就会先和孩子不断地玩“动作四重奏”的游戏。这几天大家做的广播剧、旁白默剧也是技巧。老师应该做的是,想清楚要用哪个技巧来带孩子玩,而不是跟孩子说“我们就来玩那个故事表演”,那样就变成你永远都只是演戏,你的技巧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扮演。有了技巧的练习,才能让没有表演天分的孩子也能充分发挥。其实儿童戏剧活动并不看重最后呈现出来的那个戏剧表演说“啊,这个好精彩”,反而更重视用技巧的这个过程。而且好的老师,比如美国跟英国的很多老师,过程跟结果都控制得很好的,结果都很好看的。
Q: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A:学生每个过程都做得很好,很久之后,效果就会出来。表演精彩得不得了,大家现场都会欢呼“哇!好厉害!”你要是问老师说,这些演员是你们选出来的?老师会说,没选,哪里能选,我只是个老师,我怎么可能控制学生,怎么可以选哪个做主角。美国老师没有那个权利说,我来让谁当主角。
Q:那这些主角都是怎么来的?
A:学生自己就会通过老师组织的游戏,玩出一个规律出来。
Q:一般来说,您和您机构的老师带着孩子做儿童戏剧活动的流程是什么样的?
A:一定是玩游戏,书(故事)先不出来。要玩很多戏剧游戏,把故事(表演)里孩子需要掌握的东西,包括动作、感情、表情、语言等等全部用游戏玩完了,孩子已经具备扮演那个戏的能力了,好,才开始用技巧,像广播剧也好,定格也好,思路追踪也好,来扮演那个戏。也就是说,我们先要看那个戏本身是需要什么技巧的,就先跟孩子玩游戏。比如这个故事里的角色特点很深刻的,那就玩那些技巧游戏来让孩子加深对角色的把握。所以玩什么技巧游戏都是根据戏的需要来做。
Q:也就是说,这些技巧是跟这个戏剧非常相关,并不是很泛的一些基础类身体练习、反应能力练习之类的?
A:很相关,跟表演这个戏需要的关键能力非常相关。比如那个戏声音好重要,就玩各种训练声音的技巧游戏,如果那个戏是身体的表现力很重要,就会做很多身体表现力上的练习,一直练习,玩老半天,到最后老师才拿出这个绘本说,我们就来排这个故事吧。孩子们有了基础,很顺利就可以第一段、第二段地表演出来,这才是排儿童戏剧最主要的活动。
Q:可是哪来的段?谁分的段?
A:老师啊,老师预先分好段。老师要先把最主要的东西分析清楚,分析什么是最主要的技巧,什么是关键词,什么是关键动作,什么是关键表情,什么是关键内容,什么是关键感受,都要全部分割。有不少戏,老师只选择最主要的一段和孩子玩,很多台湾戏就是这样,做完所有技巧练习,就只排最主要的一段。到真正演出的时候,老师一边弹吉他一边说“那个时候小黑猫就要出来了……”孩子们虽然没排练过这一段,但是也能现场演,他们玩广播剧、定格、旁述这些技巧游戏很久了,所以老师一讲故事,他们就可以演出来。其他情节他们虽然没排过太多,但一样可以演出来。
Q:但这个时候,孩子们知不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呢?书出现过了吗?
A:知不知道要看这个故事需不需要,有的故事就是不需要出现,老师心里知道就行了,像三只小猪那个,他们基本都没讲过这个书,只是做了很多的技巧练习,然后就“舞台见”。在台湾的一个小学,我看到就是这样,孩子们玩几天游戏,排练几次,然后就“演出见”。他不会花太多时间去排练,因为这样对孩子一点好处都没有。很多时候一整个戏就是玩一个礼拜游戏,孩子们掌握了几个规则,就能出来一场戏。最后演完他们才知道,啊我们演完了一台戏。
Q:所以,他一开始以为就是玩游戏。
A:对,孩子会觉得这是游戏。游戏跟工作有什么不同呢?就是主动跟被动的关系,游戏中孩子永远是主动的。但老师要知道哪个游戏是练习什么的,这个戏需要玩哪个游戏。有个游戏叫“快慢轻重”,老师会一直摇鼓,让孩子跑,然后变换节奏让孩子做不同的动作,这其实就是控制游戏。比如在小红帽的演出现场,旁白一句话说出来,幼儿马上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Q:孩子在表演的时候,还是认为这是在游戏,而不是表演。可是这个会不会对老师的要求很高?
A:不,老师会越来越舒服。老师要是觉得,我如果要教你的话,就要教你什么时候出来、你是谁,试图把很多方面都控制,那他才会很累。所以关键就是改变观念。学生学的东西,不一定非要老师教,你以为你不教他就不学,其实不是,有时候学跟教没关系。这是老师最困难的地方。现在我们国家大部分老师,最困难的部分,不是学习的内容,而是以为所有的东西,我都要教你一遍。孩子学的不一定非要你来教。为什么要用游戏的方式来教?游戏中孩子是主动学习的,教是被动学习,主动学习永远是学得更多的。但是主动学习,老师一定要很有耐心,愿意等他找到。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不等孩子,我们怕输,所以我们就不等,现在已经不是不等,是赶着孩子超前学习。一年级就把三年级的内容学完。
Q:从老师的角度,如果他要带着孩子演戏,玩游戏之前,老师要做的功课,哪一部分会特别重要?
A:首先,他要知道,如果这个戏要演,孩子要掌握的关键内容在哪里;还有一个,老师要有预见性,要准备几套备选方案,在活动中等孩子选择。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情况,我可能会改变不同的方式,是这样来学,还是那样来学,要按照今天(孩子)的情况来做。所以我会做方案,但不会说一定是这样,如果今天的孩子不同,那我可能就要随时改变方案。今天你们在分组的时候,你看我在旁边好像是在给你们算时间,其实是在看你们的排练和游戏,如果知道你先表演之后,会导致下面组的人改变思路和演法,我就会请他们先演,所以谁来先演,也是一个方案选择,不是意外或随机。幼儿园教学中的老师,有很大的智慧,就是一个判断的过程。所以老师培训必须让老师学怎么去做策略,学习做方案。但是很多培训上时间不允许,幼儿教师的培训,其实一个礼拜才够,要不断地练习,并不是什么理论内容的讲述。
Q:还有一个问题,我发现每一个游戏中,您都允许我们随时进入角色和走出角色,随时进行角色之间的切换,而且您不支持表演中找过多的道具,现在看来是有意为之?
A:对,游戏嘛,一定是轻松的,随时随地的角色切换,也是快速反应、舞台控制的一部分。道具少,反而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一个东西可以变无数个东西,那才是孩子的心理,才具有游戏的精神。如果什么都是真的东西在那里,比如带一个消防帽跟我说我是消防员,还跟我说“我要去救火”,太傻。我们在丑小鸭的戏的时候,鸭子孵小鸭子孵不出来很困难的时候,就是有一个人跑出来“呜呜”那种救护车的声音过来,说“鸭妈妈怎么样?”“还是不行,孵不出来”“好,来医院。”孩子开心得不得了。
Q:最后出于好奇我想问一下,您本来学的理工科,后来为什么走上这个行业?
A:那时候香港的专上院校里有做话剧的传统。那时候我也加入话剧社,但不是演戏,而是做话剧的布景,以前的布景很搞笑,要先有一个布景,学生才知道怎么演。后来为什么要演出的,首先,是因为在香港大会堂,看到那些同学演得好差,就想我演得比他们好,就跟老师说了,然后就开始演。另外一个原因,一次偶尔的机会,我在做的项目需要编剧,我不懂嘛,要学,我就去找一个剧团,去人家那里学编剧,类似于无间道偷师的那种,但是你不能去了学会拍拍屁股就走啊,我就只能加入人家那里参加演出,一边参加,一边学习。从此就慢慢知道,原来我喜欢舞台表演多于我做设计,所以从我离开理工学院两年之后,就不再做设计。我1982年加入香港话剧团,后来又进入香港演艺学院教书,1993年又拿了奖学金去美国学儿童剧,美国人给的钱。后来回来才知道是教育戏剧,而且跟多元智能那个加德纳有很多关联,我们其实是同一个奖学金。陈凯歌跟我拿的也是同一个奖学金,去了美国,我们住同一个公寓的同一个房间,只是他比我晚去了两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