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理论学习记录表(12 沙燕)
发布时间:2016-12-2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沙燕

 

课题组理论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主题背景下儿童戏剧活动开发与实施策略研究
主讲人
沙燕
学习时间
20161222
文献题目
浅谈儿童戏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文献来源
网络
内容摘要在幼儿教育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模式更加的多样化、更加个性化,也更加尊重幼儿的个体发展。而儿童戏剧活动,无疑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戏剧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也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方式。戏剧由教师、演员和孩子共同创作完成,设定一个假设的情境,邀请孩子登台随着剧情的发展认识、感悟世界,在剧中充分挖掘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不自觉地进入情境。通过深入研究并挖掘了戏剧活动的教育价值,使其由过去的单纯以发展幼儿语言为目的活动,转变为包含多种教育因素在内的系列活动。幼儿也由在教师的导演下被动模仿,转变为在教师帮助与支持下的自主活动。在这样的表演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对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戏剧活动   语言   兴趣    情感
宋庆龄女士曾在谈话中讲到:“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通过戏剧去培养下一代,提高他们的素质是最有意义的事情。”生活就是戏剧,人生就是舞台。将戏剧舞台日常化、生活化,吸引更多孩子参与表演。在表演中,孩子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他们可以大喊大叫,做鬼脸,宣泄各种情感,找到更多对世界的表达方式。
一、组织儿童戏剧活动的意义。
 儿童戏剧是指用语言、肢体、表情、等表现形式表现的一种表演形式,设计轻松、愉悦、有情节、有故事性、有理念的表演。陈信茂在《儿童戏剧概论》中说道:“所谓儿童戏剧,应用儿童的思想、儿童的想象儿童的语言、儿童的情感、儿童的经验,透过戏剧的手法,表现大宇宙间动植物的生活、人和物的关系、社会的现象、人生的意义。用以增进儿童的知识、陶容儿童的美感、坚定儿童的意志、充实儿童的生活、诱导儿童的向上的艺术活动”。
(一)儿童戏剧活动,它是一种娱乐活动。
对儿童来说,也是一种游戏,只不过这种游戏是经过设计、安排与教学活动合而为一的。它不同于戏剧表演,要表演给下面的观众看,它只是在日常教学与游戏的活动中,小朋友可以自编、自导、自演,老师、则在一旁指导,由于小朋友自己扮演角色,所以他们可以透过儿童戏剧活动获得成就感,得到自我满足。所以,这项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二)儿童戏剧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舞台表现力。
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游戏活动中,幼儿在与同伴的讨论和沟通都会很自然的发生,而且充满童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勇于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也通过语言沟通解决整个戏剧活动中:角色扮演、角色要求、舞台效果等所有环节。我们平时的儿童戏剧活动,多以童话故事和经典的文艺作品改编而成,而在这些作品中含有大量、丰富的、优美的语言,在戏剧游戏的活动中,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运用表情、语调、动作去表现角色的形象和情绪,这对发展幼儿的语言及舞台表现才能有重要作用。
(三)儿童戏剧活动,可以激发幼儿对作品的兴趣,开发想象力。
戏剧活动是幼儿通过对作品中角色的模仿与想象,实现扮演角色,互相沟通。整个游戏过程中,他们的情绪是积极的、愉悦的,这样有利于激发幼儿对作品的兴趣,加深对作品中角色的理解。虽然使用的道具、场景、包括角色本身都是假的,但幼儿都把他当真的来演,以角色的身份、语言来说话,举止动作,这样都加入了幼儿对角色的认识与理解,所以,展示出来的表演活动便带有了幼儿自己的创造与想象。
(四)儿童戏剧活动,可以不断提高幼儿对真善美的理解,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在戏剧的活动中,任何角色都是在扮演别人,因此在扮演别人的过程中,可以学习从别人的角度看事情,逐步学会关怀与体谅。在儿童游戏中,故事情节多以温馨、开心为主,讲求好人有好报,引导幼儿趋善避恶,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懂的见贤思齐,学习做好人。戏剧活动最后是否成功,不仅在于幼儿出色的表演上,而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所有角色的团结各作更为重要。
(五)儿童戏剧活动,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并受到美的熏陶。
幼儿在戏剧活动中,情感得以表现,一旦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创造性成就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幼儿通过具体生动的形式体会表演对象的思想与情绪,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品德教育也渗透在表演中,受到思想情操的陶冶,培养了幼儿美好的心灵和积极的情感。
二、幼儿园戏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方法         
儿童看戏演戏是基于好玩的心理,儿童戏剧活动要从实际生活中或熟悉的童话作品中取材,为儿童说出他们的心声。游戏是教师了解幼儿学习兴趣和需要的最好窗口。通过对幼儿学习特点、需要与兴趣的了解,教师可以与幼儿互动生成和发展课程。
(一)教师应多观察,了解儿童学习兴趣与需要。
在日常活动中随机地观察,敏锐发现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然后以此为依据,及时地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相当的学习活动。在游戏中进行班级整体扫描式观察,观察幼儿的表情、言行,判断他们是处于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还是无所事事的消极状态,判断空间材料是否适合幼儿活动需要。在游戏中有重点地个别观察,注意小组幼儿或个别幼儿的特定需要,适时适度地提供帮助。       
(二)材料准备,师生共同完成。        
在戏剧活动中,教师提供材料的目的是支持幼儿的活动,而不能仅仅把材料当做“道具”。因此,什么时候提供什么样的材料,应当根据幼儿活动的实际需要。当幼儿还没有产生对材料的需求时,教师不必立即呈现自己认为必要的材料或“道具”。在幼儿眼中,教师事先准备的精美的道具并不比他们自己制作的道具更具吸引力,而制作道具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可以给幼儿带来快乐、蕴含着丰富的学习机会的一种活动,教师不能为追求“表演结果”或节省时间而省略这个颇具教育价值的环节。诸如纸、笔、盒子、木板这样的原始材料,可以为幼儿的探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三)剧情设计合理又巧妙。   
1. 剧情简单,主题正确。主题方面必须能引导幼儿能走向乐观、积极等正面方向;剧情方面,最好是简单的剧情,配上活泼生动的动作、表情及对白。
2. 不能说教,要以趣味、夸张的表演方式来推动剧情。老师可以从日常生活所发生的事表演出来,让幼儿了解事情的因果发展,并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如此容易激起幼儿的兴趣及引起共鸣。
3.冲突不宜过多。戏剧是以冲突、危机为主要骨干,但在儿童戏剧活动中,冲突是不宜过多的,以免造成儿童过度紧张。因此在童话故事中,永远没有解决不了的事,必定会有仙子、仙女或强者来协助解决,目的就在减少心理威胁。
4.剧本不宜太长。儿童戏剧活动在于精简、清楚、活泼,若是太长、琐碎,幼儿会没有耐心演下去。
5. 具有游戏性。儿童戏剧活动最好能安排儿童熟悉的游戏,以达到生活化、趣味化的目标。
6. 戏剧要热闹、感人。热闹是儿童戏剧活动应有的特色。为达到戏剧应有的效果,可以尽量使用想象和夸张的设计,使舞台多彩多姿,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和兴趣。
(三)组织讨论        
小组讨论与相评议对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和表演能力的提高是极为有利的。教师是幼儿戏剧活动和小组讨论的组织者和支持者。在小组讨论中,教师的引导性提问十分重要。在幼儿每一次表演活动以后教师都会问:觉得演得好吗,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幼儿去反思自己的活动,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引导性提问向幼儿提出许多挑战,促使游戏不断向前发展。        
教师应为幼儿的讨论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气氛。教师不应扮演“裁判”的角色来评定幼儿表现的“好坏”,也不应扮演答案的提供者来告诉幼儿应该如何做。教师应该不断激发幼儿思考,让他们自己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缺乏有关的知识经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使幼儿产生有关“问题”的意识,让幼儿带着问题在游戏活动以外去寻找相关的信息而不是当场告诉幼儿答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苏ICP备05086717号-1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