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理论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
主题背景下儿童戏剧活动开发与实施策略研究 |
||
主讲人 |
蒋泽慧 |
学习时间 |
2017年4月12日 |
文献题目 |
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
文献来源 |
网络 |
一、游戏性先于表演性 表演游戏如果缺乏“游戏性”就不成其为“游戏”。在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表演游戏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的问题是保持表演游戏的“游戏性”而不是让它成为单纯的表演。 幼儿园表演游戏存在的问题:重表演、轻游戏 1.要确保所组织的活动是“游戏”而不是单纯的“表演”,教师首先应当保证幼儿拥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的权利:对作品或故事的理解和表现以及表现的方式方法,幼儿应当拥有自己的自由,而不是听从教师或由教师规定。 2.教师的指导不能剥夺幼儿的游戏性体验。如果为追求逼真生动的表演效果而采取导演式的指导,急于让幼儿学会生动表演而忽略了幼儿游戏性体验的获得,那么表演游戏活动就会异化,成为变相的上课。教师必须按照表演游戏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一般性表现发展到生动性表现),给幼儿自主游戏、协商磨合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幼儿探索、讨论、尊重他们的理解与表现,扶持、引导而不是指挥、导演。 3.在表演游戏中的师幼关系应当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合作关系。教师是幼儿游戏的组织者和扶助者,而不是凌驾于幼儿之上的指挥者、领导者。教师应当为幼儿开展表演游戏创设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协商磨合而不是催促,鼓励和支持幼儿主动的探索和交往。活动的过程由教师和幼儿共同推动,活动的进展既来自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也来自于教师的建议和引导。 二、游戏性与表演性的统一 表演游戏的“表演性”和“游戏性”并不是互不相容的,它们可以很好地融合交织在一起。“游戏性”应当是基本的,它贯穿和体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表演性”则是逐渐提高完善的,由“一般性表现”向“生动性表现”发展,作为活动的结果显现出来。所以,表演游戏的“表演性”并不一定要以牺牲表演游戏的“游戏性”为代价。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一定要学会“等待”,不要催促幼儿,不要对幼儿抱不切实际的期望,指望他们在听完故事以后能够立即“生动表演”。幼儿的表演游戏从“一般性表现”向“生动性表现”的提升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他需要时间,需要“重复”和“练习”。“重复”是幼儿学习的特点,而且幼儿也需要“重复”和喜欢“重复”。不给幼儿重复的机会不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 三、童话与科学的整合 学前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富想象力的时期,幼儿总是喜欢把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都看作是有生命的,他们往往根据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用想象来填补经验的不足。这也正是童话故事为幼儿所喜爱的原因。 可以有机地整合童话与科学是表演游戏特有的教学潜能。但是,在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中这一点却往往得不到体现。教师在发现童话故事中的想象和幻想与“科学事实”发生矛盾时,往往是立即用科学事实武装幼儿的头脑,试图用科学知识来替换童话带给幼儿的想象与幻想。 事实上,科学与童话之间并不是对立的、矛盾的关系,科学上的任何发明和进步都离不开想象和幻想。童话故事不仅能够扩展和丰富幼儿的语言与想象能力,而且一些童话故事本身就包含着学习包括科学在内的课程的可能性。例如,《小黑驴过河》。保护和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而不是扼杀它们是我们在幼儿园教育中应当特别加以注意的问题。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任务并不是用一堆“科学事实”去填充幼儿的头脑,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不应以扼杀幼儿的想象力为代价。我们应当珍视与爱护幼儿的想象与幻想,而不要急于把幼儿从想象与幻想中拉出来以适应成人的思维与想法。 综上所述,在表演游戏的组织和指导过程中,应当避免“童话和科学”的对立,注意整合童话和科学的关系,使他们在幼儿的想象和游戏中和谐共处。 四、合理运用表演游戏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功能 长期以来,表演游戏在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只被当作帮助幼儿复述和记忆故事的辅助手段。目的是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印象,帮助幼儿模仿角色对话,记忆故事。但是,这种把幼儿的语言学习活动变成以字词、句的模仿和练习的、目标及其单一的故事教学活动,不能很好地促进幼儿的语言学习和发展。儿童的语言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模仿的过程,也是模仿和创造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儿童需要在形式多样的、有目的、有意义、真实的言语实践中,在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运用语言来建构和丰富语言知识,而不仅仅是字词、句的模仿和重复练习。 五、充分发挥表演游戏的教学潜能 由于教师仅仅把表演游戏当作故事教学的手段,表演游戏的运用被狭窄地限制在了语言教学领域中,因此,往往导致教师对幼儿在表演游戏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与“语言”无关的问题和兴趣视而不见,一心按照自己原有的思路和框架,拽着幼儿沿着故事教学这一条窄道往前走。一旦幼儿有“越线”和“出轨”现象,立即就会被教师拉回来,从而使得许多很好的课程生成机会白白流失。 研究表明,以童话或故事为基础的表演游戏具有丰富的教学潜能。在以童话或故事为基础展开的、以表演游戏为主线的系列活动中,幼儿不仅可以学习“语言”,儿童幼儿学习的可能性可以扩展到科学、数学、社会、艺术等多个课程领域。 六、注意选材的适宜性 内容来自乐智未来 1.忽视作品的年龄适宜性 由于许多儿童文学作品集和现在的一些儿童读物年龄范围都比较宽泛,教师往往不细加选择,往往造成故事选材上的过易或过难现象。 2.强调故事的“思想性”而忽视其“文学性” 在我国儿童文学曾一度被定义为“教育儿童的文学”(这里的“教育”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儿童文学本身所应有的浪漫、幻想、夸张、新奇等特点被有意无意地忽略。这种取向也影响到教师对作品的选择。在幼儿园的图书角,往往可以看到许多语言直白乏味、角色形象苍白、情节简单呆板的说教式的读物,很少能够看到诸如叶圣陶的《小白船》、卡洛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米尔思的《维尼熊》那样包含着大胆奇妙的想象、动人的角色形象、夸张有趣的情节、不乏深刻的哲理、道德价值的图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