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理论学习资料(4月周曙菁)
发布时间:2017-04-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周老师

 

课题组理论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主题背景下儿童戏剧活动开发与实施策略研究

   推荐人

  周曙菁

 推荐时间

20174

  文献题目

幼儿园中班表演游戏中提高幼儿表演能力的指导策略二)

 文献来源

妈咪爱婴网

 

二、中班表演游戏中提高幼儿表演能力的指导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

教师所选择的表演游戏的内容(故事)及相应的表演要求(动作、对白、表情)要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的难度(任务)要与幼儿的能力相匹配。

    (二)理解性原则

在自主表演游戏前应让幼儿充分理解故事的情节及角色间的性格特点等,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展现。

    (三)游戏性原则

游戏是幼儿园教学重要的活动方式,也是幼儿最易接受、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活动方式,教师应让学习内容显得生动富有趣味,以游戏的互动方式进行指导。

    (四)模仿性原则

     模仿是幼儿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也是其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幼儿在同伴间相互模仿中、相互学习中、相互带动中得到提高。

(五)自主性原则

在表演技能教学中教师应当保证幼儿拥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的权利,对作品或故事的理解和表现以及表现的方式方法,幼儿应当拥有自己的自由,而不是听从教师或由教师规定。

三、中班表演游戏中提高幼儿表演能力的指导策略

     幼儿在表演游戏中(再现故事内容、扮演角色时)所运用的表现手段,包括语言、动作、表情、混合手段(指动作、语言、表情的综合运用)等四种方式。因此在表演游戏中幼儿应掌握的表演能力包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能力;语言(角色间的对白)的表达能力;动作表情的表现能力。对于中班幼儿而言,表演能力提高的主要体现在——从嬉戏角色行为到目的角色行为的转换及从一般表现到生动表现的提升,具体体现为:表演游戏(故事再现)的完整性、角色对话的完整性及灵活性(应对能力)、动作表情的丰富性及生动性。教师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提升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能力

 表演游戏与其它游戏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表演游戏是从事故开始进入游戏的,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后续游戏的开展。但在学习故事的阶段中因有些剧本修改过,很多教师会以单一讲述故事形式进行,这样容易出现教师“教”幼儿才“学”的现象,即幼儿是在老师的提问及不断的追问下才“被迫”理解故事的,失去了其学习的主动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是“兴趣”,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有动力的学习才会理解的更深刻。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生动形象的画面更能吸引他们的眼球,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图片、ppt等形式让孩子在感兴趣的前提下主动学习,理解故事的情节。

(二)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猜测角色对话,提高对角色对话的理解能力及游戏时语言的表达(应对)能力

  在表演游戏开展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幼儿会因“忘记台词”而手足无措,因此教师要加强幼儿对角色对话的理解,同时也可教给幼儿一些应对办法。如可告诉幼儿当忘记故事的对白时可以用自己语言来表述,只要意思一样就可以。当然这种应对能力的培养在表演游戏初期就应该有所体现,如,在故事学习中可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猜测角色对话,进一步提高对角色对话的理解能力及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幼儿自主选择角色,以分组竞赛的游戏形式提高角色对话表达的完整性

  角色对话的练习巩固在表演游戏的开展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那怎样的形式更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呢?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中班幼儿的一个学习现象,那就是“人多胆子大”“同伴间带领作用”,另外,到了中班幼儿的竞争意识、自主意识不断加强,因此我们可以采取自主选择角色以分组的形式进行角色对话的练习(如,表演游戏中有8个角色,就将全班幼儿分成8小组进行角色间的对话练习),教师可以采取竞赛的游戏形式提升幼儿练习的兴趣,如比一比哪组幼儿语言表述的最响亮、最完整、最生动等,在游戏的快乐体验中进一步巩固角色对话。(四)引发幼儿大胆想象、相互模仿,提升角色动作、表情表达的丰富性

在成人的表演能力提高的课程中有一内容叫“解放天性”——模仿各种动物。由此可见,人与生俱来就有“模仿能力”,因此,在表演游戏中教师可以开放式的提问,引发幼儿大胆的想象、思考,给予自由模仿时间。如,在表演游戏《小土坑》中,表现狐狸的狡猾和坏心肠。教师可鼓励与幼儿大胆想象模仿狐狸走路样子、狡诘表情等等,同时引导幼儿互相学习模仿,丰富角色的动作及表情。

(五)根据角色特点增加辅助材料,提升动作、表情的生动性

道具是表演游戏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教师可根据游戏的情况适宜的增加材料。有时道具的增添可以提升幼儿的表演欲望及表现的生动性。如,表演游戏《小土坑》,游戏初对于小鸭子、小鸡、小猫等角色就提供了头饰,孩子们在动作表现上都显得比较生硬,特别是小鸭子,那种摇摇摆摆的样子。于是我就根据角色特点用不干胶为小鸭做了大大的鸭蹼、给小鸡做了翅膀和尖尖的小尾巴、为小猫做了长长得胡子等。孩子们看到这些道具材料兴趣更加浓厚了,而且动作也表现的更生动,如,小鸭子有了大大的脚蹼(的“阻碍”)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小鸡每次出来都高兴的拍着翅膀、小猫总喜欢摸摸它的长胡子。

(六)明确任务,在小演员的角色意识中提升表演游戏的完整性

中班幼儿在表演游戏中具有以愉悦为游戏的主要目的,任务意识不强的特点。因此在表演游戏中教师要明确幼儿的“任务”,如可告诉幼儿,“表演游戏就是玩小演员的游戏,小演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扮演好角色,把故事完整的表演给大家看,可不能东看看西跑跑,这样可不是一个好演员!”,当幼儿明确自己的任务后,在“小演员”的角色驱动下游戏时就会更加专心,表演也更加生动完整。如图,就是“小演员们”向观众谢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0-2019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版权所有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