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理论学习资料(5月 周小钧)
发布时间:2018-11-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周小钧

 课题组理论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主题背景下儿童戏剧活动开发与实施策略研究
推荐人 周小钧 推荐时间 2017.5
文献题目 浅析如何让儿童剧真正的亲近儿童 文献来源 网络
摘 要:儿童剧是以儿童生活为题材或适合儿童接受能力和欣赏趣味的戏剧形式,可取材现实生活,也可取材童话、神话、民间故事等,对孩子具有教化功能,尤其在培养他们思想品质和激活思维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释儿童剧具有的教育功能的同时,通过对儿童剧《判官审石头》热演现象的剖析,对作品的内容、表演、票价等提出了相关思考,浅析如何让儿童剧真正亲近儿童,使其成为陪伴孩子快乐成长的好伙伴。
    关键词:儿童剧;教育功能;儿童心理;
一、引言
儿童剧是以儿童生活为题材或适合儿童接受能力和欣赏趣味的戏剧形式,可取材现实生活,也可取材童话、神话、民间故事等,对孩子具有教化功能,尤其是在培养他们的思想品质和激活思维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一部好的儿童剧可以影响一个人、甚至一代人。然而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儿童教育的多元化,也产生了选择的多元化,更多家长选择了加强孩子的艺术教育(唱歌舞蹈乐器书法绘画等)和应试教育(外语奥数习作各科补习班等),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除正常上课,孩子们的业余时间多奔跑于各类培训班。“课业负担太重,还要学习唱歌、舞蹈和乐器、画画,哪有时间看儿童剧?”“现在孩子的娱乐方式那么多,不一定非看儿童剧。”“有些儿童剧票价太高了,花那么多钱不如多买些好吃的,让孩子长强壮些。”总之,不看戏的理由很多……儿童剧为何难以亲近儿童?是什么阻隔了孩子们走进剧场的脚步呢?
    二、儿童剧《判官审石头》热演引发的思考
    儿童剧寓教于乐,教育效果要远大于课堂上的品德教育。要吸引新一代儿童,必须运用多元的体现手法,将简单的做人道理或需教化的内容,自然融入互动环节或好玩的游戏中,以贴近低龄儿童的心理特点。
    2008年福州歌舞剧院、福州东明文化传播公司和台北九歌儿童剧团联合制作的闽台首部儿童剧《判官审石头》一经推出就取得很大反响,从2008年首演至今场场爆满,有的孩子看了不止一场,还要求大人再带他看。该剧还曾作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光荣使者赴台北参加艺术节,在台北市政府亲子剧场与台湾小朋友亲密接触,《判》剧以其轻松幽默的童谣对白和妙趣横生的舞台表演,获得了艺术节组委会和来自世界各地艺术表演团体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更获得台湾小朋友的喜爱,每场演出后,演员们都被小观众围得紧紧的,拍照、签名、交流,场面可谓火爆。作为一名编剧,虽然目前并不从事儿童剧的创作,但儿童剧《判官审石头》的热演现象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由此及彼,通过对《判》剧热演的分析,对今后创作作品能有些触类旁通的指导。
    三、儿童剧的创作和内容
    儿童剧是以适合儿童心理、富有儿童情趣的故事为主要内容,充分调动戏剧舞台的种种表现手法,以活泼的形式表演给孩子们看的一种戏剧形式。儿童剧作者首先必须意识到它的受众群——孩子们具有的独特生理和心理特性,抓住这一点,儿童剧就能更直观、更快捷的将含量更大的教化内容传达给孩子,使孩子们在综合感观的作用下有耐心、高效的接收到寄予儿童剧中的教育启迪内容。《喜羊羊与灰太狼》和《哈利·波特》之所以能吸引全世界孩子的目光,在于它充分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情感需求,所以儿童剧作者在创作时思考的不仅仅是要达到一种怎样的教育目的,更多应该考虑孩子的精神需求。儿童剧对孩子的影响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只要能传达一个简单的道理,再附加一些孩子感兴趣、逗乐的内容就可以了,别总担心孩子看不懂,现在的孩子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都聪明极了。但从生理特点上讲,孩子永远不会像大人那样有自制力,如果发现他们看戏时不停地交头接耳、嬉笑打闹,就意味着这个剧不受欢迎,至少引起他们“小屁股坐不住”的那一段需要修改。
    福州歌舞剧院推出的儿童剧《判官审石头》取材自中国民间故事,剧情很简单:小六子的娘病了,小六子独自去市场卖油条,油条很快就卖光了,可当小六子想把赚来的钱带回给娘看病时,却发现钱不见了。钱被谁偷了?判官为什么审石头?怎么审的?快乐村的大家是怎么帮助小六子的?《判》剧在对白的设计上运用了大量童谣,轻松幽默又逗趣,极大增强了孩子主动参与的热情,在演出现场的互动中,激发孩子自己寻找答案,从中体会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道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0-2019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版权所有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