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理论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
绘本阅读渗透礼仪教育与日常交往养成的教学实践研究 |
||
推荐人 |
黄杰如 |
学习时间 |
2015/11/8 |
文献题目 |
大班幼儿同伴交往礼仪培养的措施——以区域游戏活动为背景 |
文献来源 |
网络 |
“幼儿同伴交往礼仪”是指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和谐、文明的态度,行为或品格。它包括礼仪意识、礼仪用语、形体姿态、礼仪道德行为规范等。 同伴交往礼仪的实质是幼儿之间交往的行为规范。它为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的角色行为和交往行为设立标准,指明行为方向,是评价幼儿行为的尺度,具有规范导向作用。其次,同伴交往礼仪是和谐同伴关系的催化剂,在交往中,幼儿彼此间做到讲礼仪,就能减少矛盾和冲突,使同伴关系更融洽、更和谐。更重要的是,交往礼仪能使同伴之间实现施礼与受礼者的尊重互换,激发施礼者的主动礼仪行为和受礼者的礼仪信息反馈行为,实现交往各方的互相尊重,满足幼儿尊重与被尊重的需要,从而为幼儿人格健康发展和自我实现奠定基础。那么以区域活动为背景,如何培养大班幼儿同伴间的交往礼仪呢? 根据幼儿自主设计的区域规则为规范指向,我们引导幼儿将其迁移运用到区域游戏的同伴交往中,学习同伴礼仪交往的技能,解决同伴交往的冲突,巩固和内化同伴交往的礼仪品质。 1.适宜交往的环境创设 首先,在区域活动的设置上,我们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采用固定与灵活设置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创设丰富的、多功能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区域,以便于幼儿之间既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能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专注地投入游戏活动,为同伴间的友好交往奠定基石。其次,在材料的投放上,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投放能引发幼儿积极交往的物质中介(现有材料、半成品或废旧材料等),作为连接幼儿想象和现实的桥梁。如美工区里多提供礼品盒、卷纸筒、瓶子、废纸等废旧材料,幼儿可以对这些材料进行组合,制作出很有创意的手工作品;适量的游戏材料增加了游戏情节,刺激了幼儿自主交往的热情,诱发了积极的交往行为,幼儿在尽兴的游戏中积累了交往经验,提高了交往能力。 2.适时传授,习得技能 根据皮亚杰对知识的分类,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属于社会知识,它不同于物理知识和逻辑数理知识。后者是通过幼儿的反省抽象从内部构建的,而前者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授、模仿学习获得的,是外部的。因而文明交往礼仪的获得应强调成人教给相应的交往适应技能以及拥有相应的交往机会和经验。 (1)角色扮演,感知体验 角色游戏是培养幼儿自己承担社会角色和遵守社会角色规范的一种自我教育活动,是幼儿习得交往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活动中,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模仿不同角色间的交往方式,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与职责,从中了解到社会交往的行为准则和方式方法,学会一些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如:怎样礼貌接待客人、称呼不同的人,怎样请求别人帮助,怎样礼貌地向人询问、与人商量交谈等等,让幼儿知道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在共同活动中促进交往的成功。 (2)移情训练,提升认知 换位思考是人际关系智能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礼仪,学会与人和谐相处、与人交往合作,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幼儿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动的能力,这就是移情。如游戏中,有些幼儿不顾别人的需要,随手去拿同伴的游戏材料,出现争吵、哭闹、告状等现象。教师发现后,耐心地引导其观察他人的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能使自己置身于情境中,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体验到他人正体验的或设想他人正体验的情绪和情感,并由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转化而带来积极的行动变化,从而形成良好的交往技能。 3.解决冲突,拓展技巧 伴随着交往活动的深入,幼儿间的矛盾冲突也会日益凸显。如何运用交往礼仪解决同伴冲突,使幼儿的礼仪认知在冲突中得到较好的运用,从而转化为幼儿自身积极的礼仪行为,提高同伴交往的质量,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通过对游戏现场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调整,我们总结了以下行之有效的引导策略: (1)静观其变,自行解决 (2)适时介入,问题激活 (3)及时对话,沟通了解 (4)自然后果,引导点拨 (5)合作努力,展示成果 4. 回忆交流是区域游戏后同伴间经验分享,问题探讨的一种交流形式。快乐分享,共享成功,互帮互助,集思广益 总而言之,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幼儿只有在与同伴友好的交往中,才能够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充分发挥个体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