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理论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
绘本阅读渗透礼仪教育与习惯养成的教学实践研究
|
||
主讲人
|
陈霞萍
|
学习时间
|
2016.6.9
|
文献题目
|
小班幼儿礼仪行为教育途径的研究
|
文献来源
|
网站
|
此课题全文从幼儿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三个方面,描述了小班礼仪行为教育的内容与目标定位;揭示了我们礼仪教育实践中获得的小班幼儿形成规律:礼仪情感是基础、礼仪认知是前提、礼仪实践是过程;遵循以上的规律,通过“以爱为核心的礼仪情感激发”、“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的礼仪知识启迪”、“以富有特色的礼仪专题活动为礼仪行为实践”三个方面内容的具体展开,归纳了小班礼仪行为教育实施途径与方法。其中“礼仪节日开发”、“礼仪教育活动的有效方法”、“礼仪活动与主题活动的整合实施”是我们开展礼仪教育实践的独特所在;文章最后呈现了礼仪教育给小班的孩子、家长、幼儿园整体风貌带来的变化和内涵的提升。
【关键词】 礼仪、幼儿礼仪行为、教育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一)传承礼仪是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需要。
我国自古就有“东方礼仪之邦”美誉,从周朝时期便制定有做人的规范,《尚书》中详细记载了许多人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典章制度,孔子认为礼是治国安邦的基础,“不学礼,无以立”(《史记》),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则无成,国无礼则不宁”。都从不同角度充分说明“礼”的重要性,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中国作为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礼仪之帮”,讲文明、用礼仪,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直到今天,中国人民热情好客、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仍为世界各国所称道。不少海外华人家庭恪守传统古训,将子女培养成遵守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家教规范的人,受到世人的交口称赞。以上这些都是值得每个中华儿女引以为自豪的,所以继承和发扬祖辈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的责任。
(二)养成礼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它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修养、文化教养的外在体现,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交往的日益增多,人们对礼仪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礼仪是人必备的基本素质。礼仪秉承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这与和谐社会注重社会稳定和公正、提倡团结和互助文明礼仪的良好风尚、追求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是完全吻合的。
(三)开展礼仪行为教育是推进幼儿素质教育的需要。
3—4岁幼儿的情感大都表露于外,常常处于激动状态,且容易变化,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容易受外界事物和自己情绪的支配。往往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行动的愿望,自制力差,易冲动,自我中心化明显,处于儿童个性发展的“第一反抗期”。但他们开始具有初步的规则意识和行为规范,开始有初步的自我评价,喜欢用语言、动作与人交往,逐渐习惯于自发地和同伴共同游戏,能对别人表示出同情和关心,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交往障碍或行为问题。
《纲要》也明确要求应“培养儿童终身受益的品质”,对幼儿实施礼仪启蒙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其目的也就是让幼儿在“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过程中为日后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因此对小班幼儿开展系统的礼仪行为教育有着一定的必要性。
(四)开展幼儿礼仪行为教育是整体提高我园幼儿、家长、教师素质的需要。
在我园对家长的“幼儿文明礼仪调查问卷”和“培养子女文明礼仪习惯调查问卷中”,反映出幼儿在尊师敬长、尊老爱幼、与人交往方面等文明礼仪行为非常欠缺,而家长的礼仪教育意识也普遍薄弱。对幼儿开展礼仪行为教育旨在提高幼儿礼仪教养的同时,也有效增强家长的礼仪教育意识,以礼仪教育的氛围感染幼儿园全体教职工,整体提高幼儿园各层面人员的整体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