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组《戏剧游戏内容开发与指导策略研究》阶段实施计划
(2017.3——2017.9)
执笔人:黄杰如
一、研究目标: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幼儿的戏剧游戏,并注意在不同类型的游戏中培养幼儿不同的能力和情感。
2.在游戏中能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初步判断某些行为的对错,做了错事能承认,并愿意改正。
3.幼儿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游戏,愿意与同伴合作游戏,教师在游戏中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4.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技巧,寻找更适合幼儿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形成积极正确的探究、实践习惯,为更好地培养幼儿打下基础。
二、研究内容与重点:
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课题组的教师将对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进行实践的研究:
1.戏剧游戏的选择
(1)放松游戏:即身体与情绪进入松弛、平稳的状态,给幼儿一种“仪式”的感觉,使幼儿进入或走出虚构的戏剧情境。放松游戏可以作为戏剧活动的暖身游戏,也可以作为结束游戏。
(2)感知游戏:即在真是或虚构的情境里,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多种去感受,表现出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从而增加幼儿的感官意识。
(3)模仿游戏:即借助身体或声音对人或物的特征、运动过程及细节进行再现、复制,需要以细致的观察作为基础。
(4)想象游戏:即调动已有经验,联系新经验,进行加减、重组、转换,以创造新的情境、角色和故事情节。
(5)造型游戏:即用肢体塑造人或物的静止形态,可以单人,也可以多人合作,增强幼儿身体的控制能力。
(6)控制游戏:在虚构的情景中,把握身体运动的大小、轻重、速度、空间可增强幼儿对身体的控制能力。
(7)专注游戏:使感官与情绪状态、语言与思维聚焦于某一专门任务,以便对人、物作出灵敏的反应,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2.戏剧游戏的指导
(1)把握戏剧游戏的特点: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戏剧教学策略来调整游戏的节奏,以便观察与发现每个幼儿的表现。有些由一般性游戏改编而来的戏剧游戏更需要突出戏剧创作的特点。
(2)捕捉幼儿在细节上的表现:每个幼儿都会运用自身的经验来参与戏剧游戏,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临场的观察、想象与反应等能力,发现幼儿在肢体与表情、声音与语言、思考与情感体验等方面的自发性表现以及这些方面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渐进转化的细节,一方面及时给予点拨,促进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及时肯定和分享个体独特的经验。
3.戏剧游戏的实施途径
(1)教师可以在幼儿一日活动的过渡环节或者某一个时间段单独开展戏剧游戏。
(2)教师可以将戏剧游戏作为戏剧教学活动的热身、放松环节。戏剧游戏用在戏剧教学活动开始时,可以帮助幼儿很快进入戏剧的氛围。
(3)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语言、艺术、科学、健康、社会等领域的活动中尝试渗透戏剧游戏。
(4)专门的戏剧游戏课程中实施。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通过理论学习,查阅整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来更新教育理念,确保研究过程的科学、合理、有效。
2.观察法:通过观察,发现幼儿错误的游戏规则给予指导。
3.个案分析法:对特殊案例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个性的共性的特征。
4.行动研究法:研究者与实践者一道深入教育实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出急需解决的典型性教学实际问题,然后研究者通过讲座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的提供理论指导,帮助实践者有计划 的进行反思,研究自己的教育活动,从而不断改进教育实践。
6、总结法:实验教师从行动研究中进行总结,课题组成研究报告。
四、研究对象:中班组全体幼儿
五、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03.01——2017.03.31)
(1)查看各种文献,确定课题研究方向与课题内容。
(2)制定课程计划,以计划为前提收集整理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戏剧游戏,并针对游戏内容进行活动设计。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7.4.01——2017.6.30)
教学课程
教学内容 |
教学时间 |
教学目标 |
《大树与松鼠》 |
4-3——4-7 |
1. 增进彼此间的的友谊。 2.培养幼儿的反应力,感受游戏的快乐。 |
《天鹅湖》 |
4-10——4-14 |
1.加强幼儿间的相互了解。 2.培养幼儿的四肢协调发展,感受游戏的快乐。 |
《大瞎子》 |
4-17——4-21 |
1. 加强幼儿间的友谊。 2.提升幼儿的专注力及反应力,感受游戏的快乐。 |
《兔子舞晚会》 |
4-24——4-28 |
1. 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2.培养团体默契和兴趣。 们的交往能力。 |
《动物园》 |
5-1——5-5 |
1. 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2.培养团体默契反应力。 |
《眼神杀手》 |
5-8——5-12 |
1、以传递眼神的方式增进观察力和专注力。 2、通过视觉方式观察周围变化,发展团体默契。 |
《跑得了,跑不了》 |
5-15——5-19 |
1.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2.培养团体默契及反应力。 |
《马戏团狂想曲》 |
5-22——5-26 |
1.提高听觉感官的敏锐度。 2.结合不同的乐器与节奏,创造具有“起、承、转、合”的故事。 |
《传球》 |
5-29——6-2 |
1.会议触觉感官的记忆和觉和。 2.发挥想像以哑剧动作创造简单的情节。 |
《回音谷》 |
6-5——6-9 |
1.探索各种声音的变化。 2.联系声音的传递、接受与投射。 |
《真真假假》 |
6-12——6-16 |
1.通过语言及操作表达想法、感受及角色。 2.加入想象叙述故事。 |
《一句话—情绪急转弯》 |
6-19——6-23 |
1.练习说话时的情绪表达和转换的方式。 2.比较不同情绪如何影响说话时的语气和行动。 |
《我变成小木偶了》 |
6-26——6-30 |
1.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2.探索身体紧张与放松的动作。 |
(注:遇节日延迟一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7.6.01——2017.6.30)
(1)编写研究报告,形成实践成果。
(2)整理课程进行过程中的资料,形成课题资料档案集。包括:游戏资料、教案整理、幼儿个案分析、教学案例分析、照片、图片、教学论文等等。
六、中班组课题成员:
戴丽华、汤欣依、黄杰如 、余萍、鲍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