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2018.6)
执笔人:袁菲
一、研究目标:
1.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为幼儿的戏剧性游戏创造条件,并且通过仔细观察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指导,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以实现“幼儿园以戏剧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目标。
2.培养小班幼儿乐于并善于运用戏剧符号表达自我、思考和认识周围世界,从而成为开放、合作、有创造力的人。通过游戏,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模仿力、表现力和想象力。
3.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发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体现不同能力阶段的的戏剧游戏内容。结合教学实际,研究出更加合理有效的的指导策略,是我们所要研究的的终极目标。
4.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技巧,寻找更适合幼儿的教学方式和途径,优化教育形式。提升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形成积极正确的探究、实践习惯,为更好地培养幼儿打下基础。
二、研究内容与重点:
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课题组的教师将对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进行实践的研究。
1.戏剧游戏内容开发: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开发不同难易程度的相关戏剧游戏内容。(内容种类包括:暖身游戏、肢体动作游戏、感官游戏、口语表达游戏。)
2.戏剧游戏指导策略:课题组成员通过不断地教学实施和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以及相关教研活动中研究出更加有效的指导策略。
3.戏剧游戏实施途径:仅仅依靠每周固定的戏剧游戏时间开展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根据一日教学活动经验开发出可以巩固练习已习得的戏剧游戏的游戏途径和时间。如(课间,教学活动的引入部分等)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综合采用文献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发、描述性研究法等多种方法。
1.文献资料法:采用此方法比较准确地了解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和有关研究资料,确定本课题研究的方向。
2.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的文明礼仪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3.经验总结法:在广泛实践积累的基础下,运用相关的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按阶段进行课题研究回顾、整理分析,总结出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课题成果。
4.个案研究法:课题组成员要对每个班级中幼儿进行个别化长期过程性观察总结,研究戏剧游戏对其各项能力的影响。
5.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四、研究对象:小班组全体幼儿
五、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搜集文献资料 ,确定研究方向与内容 (2017.03.01——2017.03.31)
教师根据暖身、肢体动作、口语表达、表情这几个主要方面创编出幼儿平时喜欢、有适合进进的游戏内容,投放一些头饰、服饰道具等为研究做准备。
主要参考文献有:
1.HILDAL.JACKMAN.早期教育课程[M].杨巍,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78.
2.蔡淑苓.游戏理论与应用:以幼儿游戏与教师的教学为例[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4:30.
3.高淑香;;捕捉教育契机 正确引导幼儿[J];宁夏教育;2011年02期
4. 耿向阳;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01期
5.张金梅.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小班[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73.
第二阶段:教学课程及计划 (2017.09.04——2018.01.30)
教学内容 | 教学时间 | 教学目标 |
《太阳下山》 | 2-26——3-2 |
1.培养幼儿的模仿能力,帮助幼儿进行放松。 2.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 |
《传递爱》 | 3-5——3-9 |
1.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的能力,锻炼幼儿手部动作。 2.通过游戏增进师幼的互动。 3.会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
《鼻子嗅一嗅》 | 3-12——3-16 |
1.能用鼻子闻出气味,发展嗅觉能力。 2.学习用鼻子闻气味的方法。 3.会用简短的语言表达感受。 |
《神奇的罐子》 | 3-19——3-23 |
1.尝试用耳朵听辨各种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 2.积极参与听辨游戏,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3.初步懂得感官的用处,知道要爱护他们。 |
《哑剧》 | 3-26——3-30 |
1.回忆不同感官的经验。 2.运用哑剧操作表现感官的反应。 |
《外层空间之旅》 | 4-2——4-4 |
1.以不同的移动方式分心称动作时。 2.探索空间中较复杂的位移动作。 |
《谁该动》 | 4-8——4-13 |
1.提高专注力。 2.培养团体默契。 |
《身体打招呼》 | 4-16——4-20 |
1.以“打招呼”的方式熟悉彼此,增加团体动力. 2.觉察并练习运用身体不同的部位。 |
《口香糖》 | 4-23——4-28 |
1.发掘身体的部位,并表现肢体的创意。 2.练习身体的自我控制。 |
《全身上下动一动》 | 5-2——5-4 |
1.通过肢体动作增进自我控制能力。 2.觉察并灵活运用身体各种不同的部位。 |
《种子的故事》 | 5-7——5-11 |
1.通过肢体动作体验小种子成长的历程。 2.发展身体的定点动作,如推、挤、扭、转、伸展等。 |
《头发肩膀膝盖脚》 | 5-14——5-18 |
1.激发幼儿探索身体各部位的兴趣和乐意参加音乐活动。 2.引导幼儿在认识身体各部位的基础上感知韵律活动。 3.使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到韵律活动的快乐。 |
《大象和蚂蚁》 | 5-21——5-25 |
1.培养幼儿对肢体动作轻重的控制。 2.锻炼幼儿对指令执行和反应能力。 3.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 |
《聪明的小羊》 | 5-28——6-1 |
1.轻听音乐,感受乐曲,ABC乐段的不同。 2.能按照游戏规则,在C段控制自己,完成游戏。 3.感受音乐游戏带来的乐趣。 |
《猫捉老鼠围墙板》 | 6-4——6-8 |
1.培养幼儿模仿动物的声音、姿态的兴趣,敢于大胆表现。 2. 培养幼儿注意力、团队默契和兴趣。 3.调动游戏的积极性。 |
《照相馆》 | 6-11——6-15 |
1.提高幼儿的专注力 2.能够对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以及造型 3.能够根据指令创编出不同的动作。 |
《形状魔咒》 | 6-19——6-22 |
1.运用肢体各部位表现几何线条及形状。 2.发展自己与他人身体空间的关系。 |
《咚咚咚锵》 | 6-25——6-29 |
1.配合音乐节奏做出打鼓动作。 2.练习上、下等方位的移动关系。 |
第三阶段:(2018.6.19——2018.6.29)
(一)执教老师
李亚芳 白玥 商倩 李倩尔 张俐 袁菲
以上老师可以绘本事先熟知游戏,明确游戏在一日活动中什么时段进行,清楚游戏玩法,选择所需要的场地,并且判断周围环境的细节是否需要处理。
(二)授课反思
1、将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提炼出来更正提高,为研讨做准备
2、针对本班幼儿的情况和表现进行自我反思,帮助幼儿们共同提升。
(三):研讨
针对老师执教的课堂活动进行研讨:
1.对教学内容的建构和实践进行案例分析和评价。
2.做好一些活动的实录拍摄。
3.撰写教学活动案例和幼儿观察记录,为课题研究收集研究资料。
第四阶段:(2018.01.01——2018.01.12)
1.总结经验,提炼成果,撰写课题相关论文。
2.收集整理各类资料,做好成果展览工作。
六、小班组课题成员:
李亚芳 白玥 商倩 李倩尔 张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