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理论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
《幼儿园戏剧游戏内容开发与指导策略研究》 |
||
主讲人 |
黄杰如 |
学习时间 |
2017.4.21 |
文献题目 |
戏剧与游戏——戏剧教育浅谈 |
文献来源 |
中国知网 |
近年来,我国的教学观念经历了从侧重“知识教育”向“素 质教育”的转变,并且对“美育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美育 教育作为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够提升人的审美素养, 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气质,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 灵。因此,戏剧课同音乐、舞蹈等艺术课程一样,作为美育的 重要组成部分,被教育部门纳入普通中小学课程中。 社会以及学生家长也意识到艺术教育对培养儿童综合素 质的重要性。很多私立的培训机构和学前教育机构都将戏剧课 程作为手段来寻求商机,或者吸引家长的关注。然而,戏剧教 育目前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鱼龙混杂的教学环境使 得组织者和广大受众无法有效地把握戏剧教育的真正意义和 价值,流于形式的观念有可能导致学生对于戏剧课程学习的 误区,从而丧失了兴趣。即使了解戏剧教育意义和价值的教育 者,如果没有运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也同样不能发挥戏剧 教育应有的作用。 一、戏剧教育及其意义 戏剧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其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就戏剧的起源来看,从仪式说、模仿说,到舞蹈说、美学说、历 史社会说等,其功能性更多地体现在为人们带来乐趣,并在 很大程度上有着知识的传承、节庆典礼仪式、权力与责任的 象征等表现形式。一位从事戏剧教育的国外专家提出:“英语 ‘Performance’(表演)这一词的核心是‘Form’(形式)。 同样任何戏剧课必须以表演为核心,但这样做的潜在危险是, 可能会把戏剧课变成一种对戏剧的技巧或舞台效果的机械的 学习,而不会注意对戏剧内容、过程、概念的理解及参与者的 情绪。后者往往是戏剧的灵魂,这是对孩子或年轻人最重要的 内容。” 因此,当人们提起戏剧,大多数人通常想到的是很隆重地 在舞台上表演经典话剧。当儿童和戏剧联系起来的时候,就以 为是儿童穿上成人的衣服、扮上妆容,模拟大人在舞台上表演, 以一种“儿童娱乐成人”的方式出现。这种想法没有从真 正意义上理解和思考戏剧本身的教育功能,以及对儿童、青少 年的教育意义。 戏剧作为教育的方式自古以来就有所记载,它真正成为系 统的教育理论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逐步开展到世界各国 的。其目的是通过儿童欣赏戏剧及自己本身的角色扮演,来帮 助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学会欣赏他人,培 养团队合作等能力。因此,戏剧教育应是以儿童、青少年为主 体,集合文学、美术、语言、音乐各艺术元素,旨在通过戏剧教 育的活动增强儿童的自信心,鼓励探索精神,培养辩证思维、 包容能力、沟通能力,激发儿童对自我的了解与认识,发展儿 童的自尊与自信,并能通过戏剧的方式进行表达呈现。 二、游戏对戏剧的作用 (一)游戏中的戏剧萌芽 有研究表明,儿童的工作实际上就是“Playing”(游戏)。 游戏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大脑的早期发育,能够极大地锻炼运 动能力、语言能力、社交能力、创造能力、抗挫折能力和学习 能力等。这似乎表明儿童及青少年就应该在无忧无虑的游戏中 度过每一天,这恰恰是他们与周围世界接触的最有效的途径。 笔者于2016年在国际戏剧教育大会中接触到了伊维察·西米 奇,他是艺术总监、导演,以及欧洲中部及东南部面向儿童、 青少年的中心剧团的创始人。 西米奇指出,“Drama”(戏剧表演)和“ Theater”(剧场 表演)在国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自愿、没有强迫因素 的,并且不带有任何功利性,完全不是为了进入剧场而表演。 后者则是以剧场中的演出为前提和最终目的的表演。这两个概 念的区分有助于研究者对戏剧教育领域的深入探索。另外,西 米奇指出“Playing”(游戏)和“Performance”(表演)也是 不同的。在欧洲的戏剧教育领域,“Playing”是核心概念,游 戏等同于戏剧表演。 西米奇针对戏剧教育领域,以即兴戏剧为切入点,让中国 从事戏剧教育的教师及从业者进行了一个练习——“抢板凳” 游戏。大家围绕在摆放成一圈的凳子旁边,西米奇准备了不同 节奏的音乐,大家根据音乐的类型围着椅子转圈,并伴有一定 的肢体动作。音乐停止时大家纷纷争抢凳子坐下来,没有抢到 的人被罚出局,大家都很认真地玩着游戏。当最后的胜利者产 生时,灿烂的笑容和无法掩饰的胜利感洋溢在脸上。西米奇 说,这就是游戏的魔力。 谁都希望成为“Winner”(赢家),而主角、大赢家只有一 个。这个主角可以是一条龙、一个女巫、一个大力士,由此构 成了整个戏剧故事的元素。这一核心理念体现在“紧张而投入 的状态,谁会赢?谁会成为赢家?”在游戏过程中所有参与的 人为了抢到板凳内心急切而紧张,没有任何的虚假、做作,而 每个人专注与投入的状态恰恰是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他们的 目的性非常准确,也可以说有着积极的舞台行动。通过这个简 单的游戏可以进一步将“Performance”和“Playing”加以区 分,即“Performance”以表现为前提进行表演,“Playing” 只是去做去玩,戏剧的萌芽由此产生。 (二)游戏与创造力的激发 犹太裔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要刺激创造 力的发展,我们必须培养孩子般对于玩乐的热爱。”当一个孩 子坐在椅子上,一手在身体的前方空间拉遥控杆,一手在斜上 方的空间拉响汽笛,嘴里还不时地发出“轰轰”的声音时,他 已经开始了一段表演。如果一群小朋友加入到这列火车的旅程 中来,并且还有人充当售票员,一部小的短剧就这样产生了。 有人在“北京站”下车,有人在“上海站”下车。他们互相打着 招呼,旅客的嘴里也不时发出火车轰鸣的声音,并且大家的身 体很有默契地跟着列车的快速、慢速、停止做出不同的变换。 在空旷的郊外孩子们喜欢张开双臂奔跑,那是他们在学一 只鹰或者鸟儿飞翔;在放学的路上某个孩子不时转头自言自 语,那也许是他跟趴在肩膀上的鹦鹉对话;一条围巾可以变为 会说话的玩偶;几支笔在桌子上跳来跳去就引发了一场战争。 在欢声笑语中孩子创造着属于他们的天地,一个异想天开又存 在无限可能的世界。这是成人世界逐渐遗忘和淡去的思考方 式,却恰恰激发着孩子们无限的创造力。 (三)由“玩的状态”变成“演的状态” 儿童都是很棒的演员,他们在玩乐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 荷兰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中写
到:游戏是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在特定的时空里进行,遵 循自由接受但绝对具有约束力的规则。游戏自有其目的,伴有 紧张、欢乐的情感。游戏的人具有明确“不同于平常生活”的 自我意识。只有参与在游戏的时空中“玩”的人,才可以真正 理解游戏自身的目的,才可能感受到游戏中蕴含的情感。 儿童在玩的时候情感是最真实的,如果家长或教师稍加引 导,带领儿童继续探索、发展,那么一部完整的话剧就这样开 始了。这个过程无需刻意地进行编排,只是让他们在游戏当中 玩乐。教师不要强迫儿童去演,应在游戏中帮助和引导儿童解 放自我,体会内心的愉悦。同时,教师要与儿童共同体验这一 过程,这是情感的真实表达,无论是脆弱感、焦虑感、恐惧感、 愉悦感都会真实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