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理论学习记录表(李亚芳)
发布时间:2018-03-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广化幼儿园
课题组理论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
《幼儿园戏剧游戏内容开发与指导策略研究》
|
主讲人
|
李亚芳
|
学习时间
|
2018年3月21日
|
文献题目
|
关于幼儿园戏剧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
文献来源
|
网络
|
十余年来,使“戏剧教育”以普适的状态进入幼儿园课程体系,一直是笔者及笔者所带领的实践研究团队的追求。这既是儿童戏剧天性使然,也是西方以及中国港台地区儿童戏剧教育蓬勃发展使然。然而,我们在幼儿园进行戏剧教育课程的行动研究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一线教师对儿童戏剧教育的迷思和困惑。在此,笔者拟对教师们提出的几个主要问题作出回应。
问题1:幼儿在一日生活中时常会出现自发的角色扮演行为,这种行为以及我们已经在开展的表演游戏、童话剧表演等是不是儿童戏剧活动?戏剧性游戏与角色游戏、表演游戏、戏剧游戏有什么异同?
回应:儿童戏剧教育具有广泛的内涵
笔者自2000年开始对儿童戏剧教育进行探索,当时虽然我国幼教界已有角色游戏、表演游戏、故事表演、童话剧表演(包括木偶戏),但是“戏剧教育”(drama education)这一概念尚无人提及。也就是说,我们其实早已通过角色游戏、表演游戏、故事表演、童话剧表演在进行戏剧教育了,只不过没有使用“戏剧教育”这一概念。从国外来看,起源于美国的“创造性戏剧”、发端于英国的“戏剧教学”(也有人翻译为教育戏剧)和“剧场教育”,都凸显了“戏剧”或“剧场”这一概念。为了与国际学术接轨,笔者在2003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戏剧活动”的概念,在2005年又将其发展为“戏剧教育”。
儿童戏剧教育具有广泛的内容,不仅包括我们熟知的角色游戏、表演游戏、故事表演、童话剧表演,还包括一些我们不太熟悉或不太关注的内容,比如“戏剧游戏”(drama game)和“戏剧性游戏”(dramatic play)。“戏剧游戏”是教师设计和引导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性游戏,旨在鼓励幼儿运用戏剧符号(表情、动作和言语)表达,以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它包括放松游戏、感知游戏、模仿游戏、想象游戏、造型游戏、控制游戏和专注游戏等。“戏剧性游戏”则是幼儿的自发游戏,是基于幼儿已有的角色游戏发展而来的。幼儿常常会在娃娃家、医院和超市等反映现实生活的角色游戏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有性格的、超现实的角色(比如怪兽、仙女等),发展出较为复杂的现实或虚幻的情节,创设更为多样的场景变化,从而使这些游戏具有更为明显的“戏剧性”。但是,由于这些游戏还不是表演给观众看的,仍属于游戏范畴,因此被称为“戏剧性游戏”。其实我们从这两个概念的英文原意也能看明白,戏剧游戏是“game”,是教学性的,戏剧性游戏则是“play”,是自发性的。儿童戏剧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意指支持和鼓励儿童用戏剧符号(表情、动作、声音)表达对自我和周围世界的认识与思考的戏剧艺术教育实践活动,而不论其是属于游戏还是教学活动。
问题2:在幼儿园已有课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设计和实施怎样的戏剧教育活动?怎样将戏剧教育活动与幼儿园已有课程加以对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