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理论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 《幼儿园戏剧游戏内容开发与指导策略研究》 | ||
主讲人 | 袁菲 | 学习时间 | 2018.5.8 |
文献题目 | 引领幼儿在戏剧表演中自在发展 | 文献来源 | 网络 |
【摘 要】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从小班的故事表演到大班的戏剧表演的形成,我把戏剧表演作为班级特色活动进行着探索和研究,走过了三年的实践的探索过程。孩子们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情感和态度,孩子们快乐的游戏,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引领下学习解决问题,形成了健康、自信的人格。在幼儿游戏中我们留意幼儿的自发表现和理解,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能力和水平,鼓励幼儿之间的自然交流和积极碰撞,从而引导幼儿充分发展,使教育效果和教育价值取得最大化。 【关键词】教师引导、鼓励、支持;幼儿自发学习 孩子们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情感和态度,孩子们快乐的游戏,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引领下学习解决问题,形成了健康、自信的人格。在幼儿游戏中我们留意幼儿的自发表现和理解,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能力和水平,鼓励幼儿之间的自然交流和积极碰撞,从而引导幼儿充分发展,使教育效果和教育价值取得最大化。 在中班时,我们主要是以孩子感兴趣的故事为切入点,孩子们用不同的动作、表情、语言进行表演,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摹仿小动物,初步体验表演的快乐。游戏分为几种形式进行,有的小朋友根据需要制作简单的道具、背景,丰富表演剧场,根据自己喜欢的角色制作头饰、脸谱、服装,尝试表演;有的小朋友通过用废旧材料和绘画,制作手偶,进行手偶表演;还有的小朋友通过绘画、捏泥进行故事讲述,熟悉故事内容。在制作道具和表演的过程中,孩子们有了简单的交往和合作意识。故事表演有:救小兔、亚亚的毛线帽、迷路的小鸭子、金色的房子。 到了大班,在故事表演的基础进行了戏剧表演初探,在欣赏剧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创编,例如:“龟兔赛跑”的表演中加入了儿歌,“小熊请客”中加入了乐器伴奏,“小熊拔牙”的表演中加入了蛀牙大王和牙菌的角色和故事情节,孩子们还进行了表演配乐的筛选活动,使孩子们更有兴趣去参加戏剧表演游戏。下面以戏剧表演“小熊拔牙”为例介绍我们的研究成果。 一、倾听幼儿的表达,了解幼儿的不同生活经验 戏剧来源于生活,孩子们最喜欢听故事,在听故事中,孩子们聚精会神,他们会被故事情节吸引,情绪会有不同的感受。例如:故事小兔乖乖,班中每个孩子都喜欢听,他们喜欢兔妈妈的歌声和说话时的亲切语气,为小兔子和兔妈妈打败大灰狼而欢呼、高兴。那种原生态的表情很感人。还有,在讲故事“救小兔”的游戏中,当问到小黑兔掉进陷阱中会是怎样的心情时,幼儿纷纷说:害怕,非常害怕,伤心的哭,很难过,会大声的哭,着急,想出去。在回答问题中,幼儿发生了冲突,有的说不是小声的哭,是大声哭,因为它太害怕了;有的说他害怕得哭不出声了;他们用语言表达了小黑兔的心情。有的幼儿还用动作和面部表情表现出小黑兔害怕、伤心哭的样子,孩子们在认知冲突中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老师都给予肯定,并表扬孩子们的积极想法。为了鼓励幼儿大胆表达,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自由表达的环境,营造自由交流的氛围,鼓励幼儿畅所欲言,注意激励平时胆小害羞的小朋友,对他们的回答给以表扬,使他们能够大胆放松的展现自己的情感。在请小朋友帮助想办法怎样救小兔时,孩子说出了许多办法,有的说用手拉出小兔;有的说用绳子拉出小兔;有的说用棍儿把小兔拽出来;还有的说开飞机救小兔等等。孩子想法各种各样,积极思考,体现了孩子们的关心小兔,热心救小兔的心情。然后,帮助幼儿梳理,什么办法救小兔最有效,使幼儿提升经验。在熟悉故事情节后,幼儿分组分角色进行了表演,个别小组还为大家进行了表演。大家互相学习,互相评价,在自己去表演的过程中,体验表演的乐趣。 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孩子们亲身去体验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我们给予支持、鼓励和引导,和孩子们一起交谈、讨论,这样的氛围有利于幼儿无拘无束的表达自己的见解,大胆的想象,因此我们顺应童心、倾听他们的见解,然后再适时的引导,与幼儿一起共同建构认知理解的途径。在游戏中,幼儿能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他们能够动脑、动手、用肢体语言和语言的表达、情绪情感的体验去表演,理解故事内容。 二、让幼儿自由表演,亲身体验表演的过程 在自由表演的游戏中促进幼儿的发展。孩子一般都喜欢玩,玩中求乐,玩中长知识,玩中激发学习主动性。在实践中,我们捕捉幼儿感兴趣的故事,然后,根据幼儿自身的理解,引导幼儿进行表演游戏。 在初始故事表演游戏中,幼儿一般用身体表达和言语表达。幼儿在区域游戏中,一边听故事,一边根据故事的讲解,根据自己的想象,调动已有的感觉经验装扮成故事中的人物,想象故事中人物的动作、言语和情感,用身体动作表现故事中的人物,想象自己与周围世界的美好。孩子的表演不可能一次到位,他要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大胆尝试表演。当然,强调幼儿自由表演,并不是否定教师的指导。一方面,幼儿受生活经验和语言表达方面能力的局限,在表演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另一方面,幼儿会无目的地跑跳而不能节制,他们的表演很难获得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此外,幼儿在表演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较大,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表现能力等都不同,这就决定了教师通过适时和有效的引导,使幼儿能够把故事表演得更好,使幼儿获得美的享受,有不同的收获。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提供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幼儿多听听、多说说、多看看、多演演。即使幼儿站在舞台上不说话,对幼儿也是一种锻炼,说明他很勇敢,有表演的欲望。 例如:在表演“龟兔赛跑”的过程中,孩子们都愿意在地上爬一爬,有快爬的、有慢爬的、有手膝着地爬的、有手脚着地爬的。小兔子半路上睡觉的姿势也不一样。在表演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小朋友扮演看比赛的观众,有喊加油的,有拍手的。孩子们用身体语言以故事中的角色身份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在游戏中,参加表演的人数不断的增加,孩子们都想表演,经过大家出主意想办法,制定了出场顺序,我们和孩子制订了游戏规则,每天的出场表格,记录自己表演的角色,出场顺序,售票员、检票员、报幕员、服务员,使每名幼儿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不同情感。看表演的小朋友还进行了评价,表演的小朋友也开始有自评,使戏剧表演的质量增强了。 体验是主客体高度融合的状态,它诉诸人的情感,是即时的、真实的、独特的。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有他的气质、性格、禀赋和生活史。同样的事物或作品,会激活不同儿童独有的鲜活体验,这种体验可以是不同的语言——形象的、声音的、肢体动作等来加以表达,他们以角色的身份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对于每一个儿童来说,都具有宝贵的发展和享有的价值。 三、把握好指导的方式和时机 从生态式艺术教育的理念中了解到:教师作为儿童的伙伴、材料的提供者、活动的观察者、帮助者而存在,不应对艺术活动进行过多的指导和干涉,不应以规范技能去约束儿童的想象。我们的教学方法应把从“教”为主导变为以“幼儿自主活动为主”。每个活动中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探索、想象,允许有不同的想法,教师配合他们,适时加以引导。 戏剧表演是需要一个过程,同时需要大家一起互相配合才能完成的,教师不能为了重视演练而忽视了幼儿自身的情感体验。因此,在表演过程中要尊重孩子的角色选择,关注孩子在表演中的变化。在表演区域里,孩子们一起商量分配角色、选择头饰和服装,和小朋友一起进行戏剧表演,一起探讨表情、动作、言语,体验一起表演的乐趣。当然,在商量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争议,两个或三个小朋友会同时想表演一个角色,谁也不让谁,这是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提建议,进行个、分组或分表演场次进行,还可以以表格记录的方式进行,通过大家商量讨论,出现了分场表演。 幼儿在游戏中表演是放松的,他们往往动作多于语言,在动作中,有模仿,有创新;表情上有兴高采烈,有欢笑,有愁眉不展,有哀伤;这些都是孩子们对不同角色的体验,是自己原始的表现,我们耐心的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感受,用:“你表演的很好。”“你做到了。”“你会表演的更好。”这些语言鼓励孩子,没有不好,只有进步,这样,老师指导的轻松,孩子表演的快乐,老师赞赏的目光使孩子找到了自信,也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在宽松的环境中,孩子们可以尽情的张扬他们的个性,表达他们的情感,大胆的表演展示自己。 要使艺术教育回归儿童生活,就要将艺术教育与儿童特有的、热爱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让艺术教育以游戏的方式存在,既体现了对儿童权利的尊重,又发挥了艺术教育最大的发展效益。生态式艺术教育告诉我们,表演不仅要模仿,更重视创新,不仅要讲技巧,更要重视创造,要让孩子自由自在的表达心智和情感,成为学习的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