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戏剧和戏剧性游戏的关系
摘 要:儿童戏剧逐渐入园,这对儿童戏剧创作者和幼儿园而言都是一件更具挑战性的事情。试图探讨儿童戏剧和戏剧性游戏之间的关系,发现二者互为来源,儿童最终参与到源于他们社会戏剧性游戏的儿童戏剧中,并且二者都存在主体间性。
关键词:儿童戏剧;主体间性;角色
一、概念界定
1.儿童戏剧
“儿童戏剧以少年儿童为观众,适合于少年儿童接受能力和欣赏趣味。[1]”儿童戏剧具有以下三点特殊性:(1)故事性强,故事情节具有重复性(《葡萄仙子》)。(2)互动性情节丰富(《一只小黑猫》)。(3)冲突矛盾集中(必不可少,否则不能称为戏剧,但矛盾需集中)。
2.儿童戏剧性游戏
莎拉·斯米兰斯基认为“戏剧游戏是由儿童扮演别人的角色而形成,在游戏中儿童模仿大人的活动和言语形式,利用真实或想象的道具和自己的经验而展开。当这种活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儿童合作,并且游戏者以他们的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进行游戏,既用语言又按动作表演时,这种戏剧游戏可称为“社会戏剧游戏”。
二、儿童戏剧和戏剧性游戏的关系
1.儿童戏剧和戏剧性游戏互为来源
(1)儿童戏剧常捕捉采集儿童戏剧性游戏的部分或全部情节。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学手段圆润整篇戏剧。一来戏剧内容源于儿童日常所玩的游戏,迎合儿童的趣味,为儿童接受;二来儿童戏剧为儿童主要参演,戏剧内容即为儿童常玩的游戏,具有儿童趣味。儿童戏剧的创作灵感常常来源于某个戏剧性游戏,以包蕾的《小熊请客》为例。
小熊把地扫干净,
桌子凳子擦干净,
朋友来了多高兴,多高兴,
啦啦啦,啦啦啦,
朋友来了多呀多高兴!
(嘭嘭,敲门声)
小熊谁呀?
小猫我是小猫咪
小熊欢迎你欢迎你
好朋友我欢迎你!
尽管它的内容来源于戏剧游戏,但不管是语言,还是动作都做了梳理和完善,正如学者所说:“它不同于生活中的游戏,是经过艺术加工的高级游戏。[2]”
(2)儿童戏剧性游戏的内容也常来源于儿童戏剧。以张金梅在《幼儿园戏剧综合活动的研究》中提到其自身的事例为例子。
学校每年寒暑假会请戏班子为全校师生演戏。每当这时,我和妹妹都很激动。现在已记不起来看的是什么戏,印象最深的是看戏归来的演戏。记忆中,我们最喜欢模仿一出戏里的船夫:用挑水的扁担当作摇船的桨,一边摇桨,一边碎步前进表示船在前进,嘴里还哼着小调,要把阔小姐送到对岸去。
仔细观察儿童社会戏剧性游戏的内容可发现,儿童凭借着他们看完某部戏剧、电视剧、广告片等存留在他们脑中的记忆开展社会戏剧性游戏。
2.儿童参与其中,扮演一定角色,但角色有所区别
社会戏剧性游戏中,“儿童是演员、剧作家和导演的集合体[3]”。儿童一起商量剧情确定、表演动作并指导其他儿童一起进行游戏,在游戏中充当着幕前、幕后各种各样的角色,显得十分匆忙,并且百玩不腻。每一次可能会比上一次剧情有所更新。这里以苏菲为例子。
苏菲,6岁,每次我去看她,苏菲都非常喜欢玩戏剧性游戏。这一次她又跟我玩“医生打针”。首先由她来分配角色,她是医生,我是妈妈,枕头做宝宝,还是那支铅笔做针。不过这一次她找到了橡皮擦来做棉花。擦拭完皮肤后开始打针,给我打完又给宝宝打,动作重复一遍又一遍。当我提出新情节时如“宝宝饿了”,有时她欣然接受新故事的插入,有时却又全然排斥,似乎在责怪我打断她。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儿童扮演儿童戏剧性游戏的诸多角色,最终也参演到源于戏剧性游戏的儿童戏剧中。
3.二者都存在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或规范一个主体怎样与完整的作为主体运作的另一个主体互相作用的。社会戏剧性游戏中儿童与儿童之间便是主体和主体之间的碰撞。在儿童戏剧中不仅存在儿童和儿童之间的相互性,还存在儿童和教师之间的相互性。
三、给儿童戏剧创作和入园的启示
1.对儿童戏剧创作者的启示
(1)注意观察儿童游戏,尤其是社会戏剧性游戏
“儿童剧要让少年儿童喜闻乐见,艺术形式创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戏剧文本上下功夫。[4]”尽管“儿童文学的影响力往往仅于剧本即止”[5],但戏剧文本是基础。儿童戏剧和儿童社会戏剧游戏互为来源,因此,儿童戏剧作品的创作者需具有敏锐的眼光观察、收集儿童游戏,尤其是社会戏剧游戏。
(2)辨别、高度提炼儿童社会戏剧中的精华
儿童戏剧并不是儿童社会戏剧性游戏的简单叠加,它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的高级游戏。因此,儿童戏剧创作者要用文学的眼光观察儿童的戏剧游戏,辨别表面上符合儿童趣味的故事情节是否可以放上舞台,语言是否恰当等。李涵曾强调戏剧给儿童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在精神世界上,戏剧所能够给孩子的震撼和教育绝对是其他娱乐方式所无法提供,或无法满足的。[6]”
2.对戏剧入园的启示
如今,儿童戏剧逐渐入园。从儿童戏剧和社会戏剧游戏的关系的角度看,幼儿园应注意考查儿童戏剧的内容,其次是戏剧的规模、舞台和操作等因素。
另外,幼儿园需充分利用戏剧入园的机会发挥和处理好主体间性,培养儿童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园内良好的师幼关系。幼师在儿童戏剧方面的指引观念需处于一种平等共和、合作学习的层面,并在实际指导中以身作则,站在儿童的角度与其共同商量戏剧的排演,使其懂得分配角色甚至懂得根据幼儿不同的特点分配到不同的角色。
注释:
[1]王杰,杨红霞,周杏坤.儿童文学[M],北京师范大学,2011.
[2]王杰,杨红霞,周杏坤.儿童文学[M].北京师范大学,2011.
[3]张金梅.幼儿园戏剧综合活动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03.
[4]程式如.儿童剧的新与旧[J].中国戏剧,2000(08).
[5]赵靖夏.论以儿童文学为根基的儿童戏剧教育[D].上海师范大学,2006.
[6]李涵.儿童剧以多种角度反映生活的可能性[J].中国戏剧,2002(06).
参考文献:
[1]王杰,杨红霞,周杏坤.儿童文学.北京师范大学,2011.
[2]方芳.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内涵[D].南京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