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览《教育戏剧,在游戏中成就孩子》一书有感
撰写人:许晓玲
用好玩“抓住”孩子用好玩的戏剧游戏“抓住”孩子,让孩子在游戏中动起来,不断地参与进来,是王添强教育戏剧活动设计的核心。他说:“解放大脑,前提在于解放肢体。孩子需要活动才会满足,先让他动,他才能静。”怎样让一群4-9岁的孩子在教室里安静下来?就是让他们玩,让他们在游戏指令下活动。“玩,会让孩子的大脑感觉到幸福、快乐。”通过游戏的方式,把“管理权”还给了孩子,让他们在游戏中进行自我管理。
“空间漫步”是一个适合2岁以上孩子玩的热身游戏,老师发出指令,孩子在教室里自由散步,并随着乐曲节奏快慢调整步伐,指令停,动作也要停。
“身体堆堆砌”是一个肢体游戏,4人一组,按照老师的要求组成各种物体,可以是家具、火箭、鲸等。每组都会经过热烈的讨论和演练,进入表演时间,老师指令一下,教室立刻变成剧场,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游戏上。
就这样,随着老师的引领,孩子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按照规则进行学习。游戏背后有着明确的教育指向,除了发展肢体控制能力,还可以发展空间感、节奏感,以及在群体生活中互相包容的态度和能力。
这就是戏剧游戏的教学手段,运用儿童假装扮演的天赋,进行目标清晰的集体探索,帮助他们发展感官、控制自我、理解他人。
一、让孩子在愉悦中“自学”
教育戏剧表面上是游戏,但实际上全部是带有强烈心理暗示、具有明确方向的练习。比如“角色交换”。在《小红帽》的传统故事基础上,安排“小红帽”与“大灰狼”角色对调,帮助孩子转换立场,理解别人的想法,并思考怎样解决自己的困难。同时,角色的转换,也让孩子有机会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喊数抱团”,既可以营造紧张欢乐的气氛,又能够衍生出各种要求,比如说出抱团伙伴的相同和不同,让孩子在游戏中不知不觉拥有学习沟通的机会,掌握沟通技巧,发展观察、了解伙伴的能力与团队意识。
“专家外衣”,让孩子通过扮演老师指定的专家角色,借助模拟的身份,协助需要帮助的角色解决问题。表面上是助人,实际上是进行解决问题的练习——通过第三者,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从过程中学习解决各种问题的策略。“孩子做得越多,思考就越多。”
二、在艺术享受中播下教育的种子
理论上,戏剧教学是适用于任何学科的,但要运用在一些科学学科上得满足一定条件:首先孩子一定有能力,第二老师一定有经验。所以,王添强建议,教育戏剧的运用,可以从中文、英文学科开始,然后到常识教育、生命教育,本德教育,艺术教育,最后可以延伸到科学、数学等学科。香港已经有老师在用戏剧教数学,这个需要老师要很有经验。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不禁问自己,我们总说“以孩子为中心”,要“给每个孩子同样的爱与关心”,我们是不是真的做到了呢?在一日活动的组织中,我们如何真正做到以“孩子为中心”?设计活动时,我们有没有先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兴趣点所在;生活的衔接环节,我们是否敢于放手锻炼他们,让他们自己倒奶喝、自己穿脱背心、抹护手霜;摆放教具时我们有没有发现孩子们是否能看得清楚;我们坐在椅子时,有没有考虑自己的位置,想到哪些孩子看不到等等,一些看似不起眼儿的小细节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有句话说得好“态度决定高度。”
从书中我感悟到了许多许多……是啊!要成就每一个孩子,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调动起孩子的学习兴趣,才是教育的上上策,而教育戏剧恰好能使学习变得活泼、有趣。“以戏剧游戏和即兴扮演为核心的教育模式,让孩子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没有传统教育手段,如提问、背诵等带来的心理压力,孩子的情绪变得愉悦,主动自学能力就体现出来了。”用心去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给他们同样的关心、爱与尊重,使每个孩子都能在充满关爱与尊重的教育中,健康快乐的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