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内容:大树与松鼠
活动目标:
1.增进彼此间的的友谊。
2.培养幼儿的反应力,感受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1.事先分组,三人一组。二人扮大树,面对对方,伸出双手搭成一个圆圈;一
人扮松鼠,并站在圆圈中间;老师或其它没成对的幼儿担任临时人员。
2.老师喊"松鼠",大树不动,扮演"松鼠"的人就必须离开原来的大树,重新选择其他的大树;老师或临时人员就临时扮演松鼠并插到大树当中,落单的人应表演节目。
3.老师喊"大树",松鼠不动,扮演"大树"的人就必须离开原先的同伴重新组合成一对大树,并圈住松鼠,老师或临时人员就应临时扮演大树,落单的人应表演节目。
4.老师喊"地震",扮演大树和松鼠的人全部打散并重新组合,扮演大树的人也可扮演松鼠,松鼠也可扮演大树,老师或插其他没成对的人亦插入队伍当中,落单的人表演节目。
活动内容:天鹅舞
活动目标:
1. 加强幼儿间的相互了解。
2.培养幼儿的四肢协调发展,感受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天鹅湖音乐和音响设备、空地或大会场
活动过程:
1.整队,全队队员面向培训师分成几列(每列8人以上),每列队员两臂交叉,用自己的双手握住隔壁队员手,大家一起跳天鹅舞,看看那个团队动作最整齐,声音最响亮。
2.口令中有预令和动令两种,预令有1234向前,2234向左,3234向右,4234向前,52345678,
动令有走、停。预令时要保持原来的动作,只有动令发布时才可以改变动作。
3.让学员用踏步走的形式开始练习,1234向前(原地踏步)走(向前行走),2234向左(保
持向前的动作)走(向左行走),3234向右(保持向左的动作)走(向右行走),4234
向前(保持向右的动作)走(向前行走),5234567(保持向前的动作)停(停止)。
4.练习完成后,可以改为高抬腿跳跃的动作。
5.也可让团队围成一圈。
活动内容:大瞎话
活动目标:
1. 加强幼儿间的友谊。
2.提升幼儿的专注力及反应力,感受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眼罩
活动过程:
1.一人蒙上眼睛扮"瞎子",坐在"瞎子"左侧的人开始不断的指在座的每一个人。
2.当他指向其中的人和一个人,就问"瞎子","这个行不行?"。"瞎子"如果说 不行,就继续指下一个人。直到"瞎子"同意的时候,被指的那个人就是被游戏选中的人。
3.“瞎子”摘下眼罩,根据每个人的表情来猜测谁被选中了,而参与的人不能告诉瞎子。当然,被选中的也可能是"瞎子"自己。
4.瞎子要出一个题目或者说指定一个节目,要被选定的人去完成。和大冒险一样,节目越有趣越好。
5.下一轮,由上一轮被选定人来做瞎子。
活动内容:兔子舞《晚会》
活动目标:
1. 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2.培养团体默契和兴趣。
活动准备:
快节奏音乐和音响设备、空地或大会场
活动过程:
1.让所有幼儿扮演兔子开晚会,组成一个圆圈,要求后面的幼儿用双手搭在前面幼儿的双肩上。
2.老师站在一边为他们发号施令:
A、左脚、右脚、前前前、左脚、右脚、前前后;
B、左脚、右脚、前前前、左脚、右脚、前、后、左、右、前前后;
C、左脚、右脚、前前前、左脚、右脚、前前转(旋转180°)
要求整个过程中运作整齐统一,口号一致,连续三次不间断。
活动内容:动物园
活动目标:
1. 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2.培养团体默契及反应力。
活动准备:
铃鼓
活动过程:
1.所有伙伴围成一个圆,老师随意选一个人当做开头。
2.第一个人喊动物园,第二个人喊天上飞、水里游、地上爬(三个其中一个)从第三个开始,后面的人要说出一个与第二个人的选择相对应的动物。
比如:第二个人喊的是天上飞的,那么后面的人必须说的是与天上飞的动物相符合,如:燕子。在后面的人接着就往下说出动物)说错的给予“奖励”。
活动内容:跑得了,跑不了
活动目标:
1.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2.培养团体默契及反应力。
活动准备:
铃鼓
活动过程:
1.所有幼儿围成一个圆圈,左手摊开,右手伸出食指放在右边幼儿左手的虎口处。
2.圆圈开始转动,老师喊“123123……”随机的喊出“4”时所有幼儿必须左手抓住其左边幼儿的食指而其自己的右手食指也不能被抓到。在没有喊到“4”就松手的幼儿或任务失败的幼儿就必须自我介绍,表演节目。
活动内容:眼神杀手
活动目标:
1.以传递眼神的方式增进观察力和专注力。
2.通过视觉方式观察周围变化,发展团体默契。
活动准备:
铃鼓
活动过程:
1.全班围成圈,联系以目光接触或彼此眨眼的动作。彼此之间保持一定距离。
2.说明圈内有一名杀手,会“以眼神杀人”(用力眨眼睛),被杀者(收到眼神信息者)则会当场暴毙。
3.全体一起练习被杀时,“戏剧性死亡”的动作与声音。
师:如果你被杀掉,会发出什么声音才死?动作呢,会躺在地上还是跪着?
师:当我拍一下铃鼓的时候,请你死掉。
4.请一位志愿者当侦探暂离圆圈的范围,接着指定圈中的一位学生当杀手。
师:侦探请你走到走廊上,不可以偷看哦!
师:被老师摸到头的人,就是杀手,大家都可以看到,不可以说出来哦!
5.邀请侦探重回圆圈中找出杀手,且说明侦探有三次猜测的机会,找不出,则更换侦探及杀手。
师:为什么会猜到杀手是谁?怎样分析的?
师:你怎么知道你被杀手盯上。
活动内容:马戏团狂想曲
活动目标:
1.提高听觉感官的敏锐度。
2.结合不同的乐器与节奏,创造具有“起、承、转、合”的故事。
活动准备:
大鼓、高低木鱼、响板、三角铁等不同的打击乐器。
活动过程:
1.分享观赏马戏团表演的经验,讨论马戏团中可能有的人物。
师:有看过马戏团表演吗?在表演里面,会出现那些人物?
2.拿出大鼓,翘楚“缓慢稳定”的拍子。讨论此节奏可以联想出的马戏团人物。
师:这个节奏听起来像是马戏团中的什么样的人物或角色出现?
3.全体配合“缓慢稳定”的拍子,练习人物出场动作。
师:你们现在师大象,正在出场,速度不快,慢慢地,慢慢地,最后停了下来。
4.拿出高低木鱼,敲出“高低分明”的拍子。讨论此节奏可以联想出的马戏团人物。
师:请你们闭上眼睛,这个节奏听起来像是马戏团中的什么样的人物出现?
5.全体配合“高低分明”的拍子,练习人物出场动作。
师:小丑会做什么事?
师:小丑现在要表演了,踩在大大的球上,小心......不要掉下来了.
6.拿出响板,拍出“紧急连续”的拍子。讨论此节奏可以联想出的马戏团人物。
师:听听看,这节奏出来的是什么人物?
师:走钢索吗?还是狮子跳火圈?
7.全体配合“紧急连续”的拍子,练习人物出场动作。
8.拿出三角铁,敲出“清脆固定”的拍子。讨论此节奏可以款项出马戏团人物。
师:听节奏,是什么人物出现?他正在做什么?
师:是空中飞人?还是猴子骑单车?
9.全标题配合“清脆固定”的拍子,练习人物出场动作。
10.全班分数组,每组挑选上述讨论中的一种节奏及角色。有老师扮演马戏团团长主持节目,通过不同的乐器及节奏,轮流邀请各组绕场旅行或表演。
11.分享扮演马戏团演出成员的感觉。
活动内容:传球
活动目标:
1.会议触觉感官的记忆和觉和。
2.发挥想像以哑剧动作创造简单的情节。
活动准备:
铃鼓、排球、网球、乒乓球等不同球类,具节奏性的音乐
活动过程:
1.全班分为四组并围城圈。
2.每组给一颗“大型球”, 如排球,由第一位向右进行传递,直至小组最后一位为止。
3.每组给一颗“中型球”,如网球、触觉球,由第一位向右进行传递,直至小组最后一位为止。
4.每组给一颗“小型球”,如乒乓球,由第一位向右传递,直到最后一位为止。
5.讨论比较三颗球的“大小”“形状”“重量”及“触感”的不同。
师:刚刚我们传了哪些球?
师:这些球有什么不一?摸起来一样吗?
师:传的时候哪个球比较难传?哪个比较容易?为什么?
6.把真实的球拿开,引导想像手中有一颗隐形球,并重复步骤2至4,在小组轮流传递“隐形排球”“隐形网球”及“隐形乒乓球”。
师:小心传,现在这颗是最大的球,不要越变越小了。
师:这颗球有点重,拿的时候要小心,不要弄丢哦!
7.运用口述,请大家进行隐形球的活动,内容参考如下:
请你眼睛闭起来,在脑中想像一下求得形状、大小、现在摊开你的手掌,球已经在你手中,请你轻轻地摸摸它,捏捏它,感受一下它的触感,慢慢地将它拿高,和它一起转圈圈,用你身体的各个地方、部分和球一起玩,慢慢地,小心地,球现在在你身上、正合你一起转动,把球高高的、低低的,放在腰上、头顶上、放开球,要保持平衡不要让它掉下来!小心、小心——球要掉了,赶快接起来,现在手中的球变得越来越轻,它慢慢地往上飞,越飞越高、好高哦!它要慢慢掉下来喽!快到了......数到3你就要接住它哦!1、2、3,很棒,大家都接住了!
8.讨论比较传实物球和隐形球的不同。
活动内容:回音谷
活动目标:
1.探索各种声音的变化
2.练习声音的传递、接收与投射
活动准备:铃鼓
活动过程:
讨论如何在两座山中进行声音的“投射与接收”你有在山中大喊的经验吗猜猜看,如果你在山中大碱,你的声音会发生什么样。
全班分成两组(A组与B组),面对面并维持至少做出三步远的距离。
练习声音的“投射与接收”。邀请A组第一位先发出单音或一连串的音节,以一定的音量,传递给B组第一位后,再回传给A组第二位,以此方式,用“闪电”图形(参考图5-1)依序传递声音下去,直到两组学生皆传递完成为止。
参考步骤3,以声音“渐小”或“渐大”的方式进行传递,直到两组皆传递完成为止5.讨论各种有趣的声音变化及如何可以让声音的传递更清晰自然。
活动延伸:
两两一组,分别为A与B,由A持续发出一串的音节音,B模仿A直至老师喊:“换手”,由B持续发出一串的音节音,换A模仿B的。
分组给不同的声音,通过指挥发展出大声小声或具节奏性的合奏。
活动内容:真真假假
活动目标:
1.通过语富操传本达想法感觉及角色。
2.加入想象叙述故事。
活动准备:铃鼓
活动过程:
分享今日上学发生的印象深刻事件。
邀请一志愿者(A)向老师(B)说出今天上学的经过,B可随时对A说“做给我看”A就要边说出经过边用动作做出来。
A:今天早上我六点起床,先到厕所刷牙洗脸......
B:做给我看
A:(边拿起牙刷边说)我先刷牙,把牙膏挤在牙刷上面(挤在牙刷上),结果挤太多了(做出表情讶异状),害我整个嘴巴都好辣(边说边对自己的嘴扇风)......
两两一组,决定A与B后,进行步骤2的活动。
说明接下来,B必须延续A的故事,编人一些想象的情节,继续对A说故事。
如:我到学校后,发现大家都不见了!今天不用上课?我这样怀疑,当我一间一间教室查看有没有人时,突然有一个很大的声响......
两两一组,持续进行B对A说故事。
分享再说故事的过程中的感觉和听故事时的感觉。
活动延伸:
可选择故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做一静止画面。
2.两人合作完成故事,两人必须轮流说,依稀只能说一个字,如A:“很";B:“久”;A:“以”;B:“前”......
活动内容:一句话一情绪急转弯
活动目标:
1.练习说话时的情绪表达和转换的方式。
2.比较不同情绪如何影响说话时的语气和行动。
活动准备:铃鼓
活动过程:
1.邀请一位志愿者(A)边用特定的情绪(如生气)说出一句话(如:“你再查查看,这不是我认识的那个人!”).边在空间中直线前进,直到说完这句话再停止。
2.引导思考一句话中的停顿位置如何影响情绪的表达,如很生气地说:“你(大声用力,用手指对方)…再查查看(假装把文件丢到地上)……这不是我认识的那个人!(快速交代,扭头就走边)
3.邀请一位志愿者示范,先以一个方向行走,边走边用某一情绪(快乐)说完一句话;接着,转换另一方向,改变情绪(怀疑)继续说完同样一句话。依前述步骤持续进行,用同一句话,不断变换方向与情绪,直至喊停为止。
4.给予不同的情绪,继续让不同的志愿者出来做练习。
5.全班分成两大组,两组轮流依照步骤3,在空间,中持续行走,未轮到的小组在旁观察,直到轮到自己上场为止。
6.讨论活动的心得,比较不同情绪如何影响说话时的语气(含停顿时间)及行动。
活动内容:我变成小木偶了
活动目标:
1.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2.探索身体紧张与放松的动作。
活动准备:
铃鼓、流畅的音乐、纸箱、悬丝偶。
活动过程:
1.介绍悬丝偶(小驼),引导讨论悬丝偶的特点。
“今天要介绍新朋友给你们认识!”(从纸箱中拿出悬丝偶)“偶上有连接先,为什么?如果把先放掉,小驼会怎么样?”
2.联系悬丝偶身体关节部位的分节动作。
“假装大家都是木偶,有一条线在你的头顶上拉,线约拉越高……约拉越高,放松。”
3.创造一个戏剧情境,配合口述,将分节动作一一个主题连贯起来,如魔法师(老师扮演)趁主人不在时,让木偶复活,并操纵他们直到主人回来。
“……主人出去了,木偶的头慢慢的从桌子上抬起,向右、向左、向前、向后、转一圈,两边的手肘慢慢拉高、手腕接着拉高,拉倒最高,放松……哎呦,主人回来了!赶快回复木偶的样子”
4.讨论分享扮演小木偶的想法。
5.“拉紧放松的感觉如何?拉紧时像什么?放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