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博客>>研修沙龙>>文章内容
读《素质养成,能力塑造》有感(大四班 邵冰青)
发布时间:2019-02-2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邵冰青

舌尖上的教育——食育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邵冰青


    “食育”,顾名思义,即饮食教育,是指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学习与食物相关的知识,获得有关饮食的正确知识,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从而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食育”这个专用名词是由日本学者创造的,该词的创造者将“食育”与德育和智育相提并论,以强调它的重要性。“食育”提倡者认为应该让儿童通过认识食物和参与种植等活动,来习得正确的饮食行为。这些理念一经提出,旋即引起日本普通民众乃至政府的高度重视,2005年,日本政府颁布了《食育基本法》。我国有学者也从2007年起呼吁“食育,从娃娃抓起”,上海的一些小学已将“食育”纳入课程。
      
我认为,将“食育”引入学前教育具有现实意义。众所周知,入园时还由带养人喂饭的幼儿不在少数,嘴里含着饭不会咀嚼而流泪的幼儿也非罕见,挑食、偏食的幼儿更是不计其数。幼儿及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习得正确的饮食行为至关重要。日本2岁的孩子在种植红薯。“食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让孩子在亲手种植的过程中加深对健康、营养食品的了解,并在参与食品制作、品尝自己劳动成果的过程中增进对健康、营养食品的认识和情感,从而克服挑食、偏食的坏习惯。
     
实施“食育”可从3个“H”,即“Head(知识、理念)、“Heart(情感)和“Hand(实践)三个路径着手。

(一)吃什么——食育课程之认知篇。

按儿童需要,建立儿童与营养的桥梁;退教师位,提升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帮助孩子们知道“吃什么是食育课程中认知篇的重要内容和活动目标。如何讲清楚吃什么呢?《指南》强调,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应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强化训练。在研讨后,老师们认识到完成食育课程认知篇应按儿童需,退教师位,做到两个转变。
    1.
食物认知:老师要我吃我自己想吃
   
通过对幼儿及家长开展访谈和组织老师展开研讨等调查行动,发现了大量孩子们不爱吃和害怕吃的食物,如有特殊气味的食物,有小骨刺的食物,不易嚼烂的食物。针对这些内容,老师们设计了认知篇课程《吃什么一:各种各样的食物》,旨在通过观察、触摸、品尝等体验活动吸引孩子们走进营养食物。
如,绘本活动《每个人都》,针对有特殊气味的食物胡萝卜、高蛋白食物鱼肉、淀粉多的食物红薯等进行介绍,吸引孩子们敢于尝试各种味道的食物。又如,针对乳糖不耐受和水果是上午吃好还是下午吃好等问题开展讨论,在调查了解全园幼儿体质及家庭生活习惯的基础上,最后确定鲜牛奶常温饮用不加热和水果安排在下午起床后食用。
    2.
劳动体验:老师分给我吃我自己种出来吃
   
吃应季蔬菜和水果有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但是,如何开展既生动又形象的认知活动呢?《吃什么二:蔬菜与季节》劳动体验走入了幼儿园。幼儿园有一个开心农场,里边大大小小地分布着10多块菜地,旁边有桃树和石榴树,这里就是孩子们体验劳动的好地方。幼儿园聘请保洁阿姨为技术顾问,她们会告知孩子们:哪个季节种什么菜?怎么种?每年3月,孩子们会在开心农场种下番茄、黄瓜、茄子、青椒等,每周每班有一次机会到农场观察、体验。到蔬菜成熟时,孩子们就会采摘后送到食堂进行加工,既见证了生命的生长,又体验到丰收的快乐。执行了解与尊重策略,调查与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儿童在前,重体验,老师退位,做调查,研发食育课程认知篇,畅通儿童与营养的桥梁!
    (
)怎么吃一食育课程之实践篇。儿童自主,愉快获取均衡营养:教师自在,提升观察分析能力,引导孩子们明白怎么吃是幼儿园食育课程中体验篇的根本内容。如何调动幼儿用健康的进餐方式完成每天的进餐活动呢?对于不爱吃的孩子,老师依然采用大口喂饭的方式可行吗?对于吃太多的小胖墩儿,可以满足他吃很多的需要吗?《指南》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存在个体差异。面对不同需要的孩子们,幼儿园通过《怎么吃  我的生活我做主》实践篇,确保儿童自主参与体验,教师自在观察分析。科学喂养五三三
    1.“
五不喂养,即不汤泡饭、不站着吃、不催促吃;不撒饭;不剩饭。为此,老师们设计了进餐小明星等主题墙对幼儿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引导孩子们做自我评价,养成良好进餐习惯。目前,幼儿园还引入了选餐顺序干预,针对肥胖儿童,建议先喝汤再吃米饭和菜的科学喂养,要我好好吃我要好好吃,吃饭成了孩子们自己的事情。
2.
餐前三自,即值日生自主完成餐前准备(分发渣盘、清洁餐桌、折叠餐巾);幼儿自主排队有序取餐,孩子们根据身体需要自主取餐,一个菜盘、一个饭碗,有序文明。老师们则退到孩子们的后边,观察、分析孩子们进餐的情况,并及时反馈给保健医生,做到菜品调整有理有据。孩子们自主参与,激发了他们想要吃饭的内在需要。

2.餐中三有,即有轻音乐播放;有菜名介绍;有个别鼓励。曾经,为了让孩子们吃饱吃好,一度忽视孩子们的心理感受和身体需要,饭菜的准备男孩女孩一个样,吃不下就强喂等。现在,在孩子们的餐中,运用轻音乐的播放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孩子们感受到安全与放松;有菜名 介绍,让孩子们清楚吃了什么,也清楚吃了会获得什么营养;针对个别幼儿,老师会适时的介入,用鼓励、奖励等方式等待孩子自在、主动地完成进餐。孩子们自主用餐,老师们不再是警察和医生,而是静待花开的园丁。

3.餐后三到,即嘴巴擦到;口腔漱到;餐后活动参加到。
餐后的这些活动不仅对于幼儿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也是孩子们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内容,在真实情境中习得的习惯远强于单纯说教式的培养。调动与激发每一个庆龄小主人的生活热情,启动顺应与支持策略,儿童自主,教师自在,让每一个庆龄宝贝动手进餐,一口饭一口菜,愉快获取 均衡营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0-2019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版权所有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