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剧本的原始创意及拓展空间 从专业的戏剧创作角度来看,改编要比创新来得容易些。一部戏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其中包含了很多让人震撼或给人以启迪的东西。我们在选择和创造性地改编剧本时,首先仔细考察了备选的经典故事,然后对其中与当代价值有冲突的情节进行修改,尽量挖掘原故事中真善美的价值内涵。例如,在新编大班故事《三只小猪》中,我们淡化了原故事中贬低草房、木房及其建造者猪老大、猪老二的相关内容,增加了让幼儿进行多元价值思考的空间;在新编中班故事《丑小鸭》中,我们淡化了原故事中各种普通人物对丑小鸭的蔑视、嘲笑、欺辱等相关内容,增加了鸭妈妈寻找、芦苇们掩护等关爱和帮助行为;在新编小班故事《拔萝卜》中,我们既增加了地上地下两个群体分别向上、向下拔萝卜的场景,同时也增加了两个群体共享萝卜的狂欢场景。 我们还在课程设计中为教师和幼儿创造性地展现自我留出空间。在提供绘本、动画片的基础上。我们在提供的教案、教学录像DVD中都作了特别提示,即可以怎样在作品原创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表达。例如,在《三只小猪》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和交流自己希望当一只什么样的小猪——喜欢从事什么职业,对自己将要建造的房子式样、功能有什么样的憧憬等,还可以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重新创编狼和小猪的对话等。 二、服装道具布景的原始创意及拓展空间 京剧中有一种有关布景、服装、道具的“具象与抽象相互融合”的设计理念。比如在脸谱的色彩中。白色为“奸诈”、红色为“豪爽”、黑色为“刚正”等。又如道具。一根杆上带若干缨络,可为战马,可为马鞭,可为刀枪剑戟等。再如旗帜,一会儿可以是战旗,一会儿可以是战刀,一会儿又可以是新娘子乘坐的花轿,一会儿可以表示风云滚滚,一会儿又可以表示惊涛骇浪。在现代的舞美乃至视觉设计领域,这种具象与抽象相互融合的创造性审美想象也是艺术创作、工艺设计以及其他各种创意教育中最受重视的素质之一。 为了提升教师和幼儿在这方面的素质,在课程的每一范例中,我们都特别提供了专门设计的材料和操作思路。例如,在《三只小猪》中,我们为扮演盖房子的材料——稻草、木头和砖头——的演员设计了头冠(帽子)制作活动。孩子们可以使用无纺布、毛根、硬纸板等基本材料,运用卷、折叠、粘连等简单技能,先做成类似稻草、圆木、砖块的基本部件,再将这些部件创造性地组合到我们提供的帽坯上。由于我们在设计中只规定以上三类头冠的基本色彩和风格,因此,每个参与者最后制作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又如,在《老鼠嫁女》中,我们为扮演打擂台争女婿的太阳、云、风和墙的演员设计了道具(扇子)装饰活动。孩子们用“子母扣”作为连接材料。将象征太阳光芒的金丝固定在红绢扇上,制作成“太阳之舞”的道具:拆下金丝后的红绢扇就成了“墙之舞”的道具:将灰色短带固定在白绢扇上。就成了“云之舞”的道具;拆下灰色短带,换上天蓝色稍长的短带后,又成了“风之舞”的道具。再如,在《皇帝的新衣》中,我们要求教师给每个幼儿提供一块长方形的织物,引导他们探索可以用哪些方式来打扮自己,使自己像爱“臭美”的皇帝。幼儿可以用染色、绘画等各种方式装饰这块织物。还可以用各种方式将它固定在身体的不同部位,成为帽子、围巾、围裙、衣服、裤子、 腰带、绑腿、领结、肩花、袖边等装饰物。 在每一范例中,我们一般只提供一种主要服装或道具的原始材料或半成品材料,以及被称为“魔法手工”的工作流程,其他舞美设计的创意空间都留给了使用课程资源的教师和幼儿。 三、音乐歌舞的原始创意及拓展空间 “小剧场实验戏剧”实践告诉我们,即便是同一部戏,同一群演员每天同一时间在同一舞台上演出,也要表现出不同的创意,以保持演员的演出激情和观众的欣赏激情。我们选择了大量中外经典音乐片段,作为戏剧表演中的背景音乐,并为教师提供了引导幼儿创编与表演的原则、思路、范例以及录像资料。这样,缺乏经验的教师可以从中了解相关的工作流程和方法,稍有经验的教师可以从中了解他认为值得借鉴的工作思路,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可以从中吸取一些具体的“创意金点子”。 为组织创造性表演——即兴表演,我们提供了大量民间游戏,如追捉、猜谜、定输赢(包剪锤等)、跟随领袖、相互模仿、变形模仿、即兴配合等,目的是希望音乐剧中的歌舞表演更具趣味性。 例如,在小班戏剧活动“拔萝卜”中,我们吸收了经典的亲子、同伴“身体互动游戏”。幼儿可以在经典音乐《邮递马车》的伴奏下有节奏地念“洗、切、烧、吃萝卜”儿歌,并随语言变化轮流将舞伴的身体当作萝卜做揉搓、拍打、挠捏、点锤等动作。 在中班戏剧活动“米格爷爷的鞋匠铺”中,我们借用了世界通行的“同伴模仿游戏”(领袖游戏的一种)。幼儿可以在经典音乐《闲聊波尔卡》的伴奏下,表现鞋子们趁爷爷睡觉时跑出来玩耍的情节。其中的一个重要游戏片段是先出来的鞋子摆造型,后出来的鞋子模仿其造型。一开始,先出来的幼儿还只能把精力放在摆一个不同的造型上,随着对音乐和活动方式的熟悉,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做出一个比较困难的造型,挑战自己的同伴”上,并反复尝试、乐此不疲。 在大班戏剧活动“猴子学样”中,我们使用了京剧音乐,将“领袖游戏”的形式运用在表现猴子们对爷爷的模仿上。猴子可爱调皮,我们引导幼儿用加快速度的动作来表现爷爷的慢动作,含有戏逗爷爷的意思,让幼儿玩出了别样情趣。同样,“传递(草帽)游戏”在这部戏里自然变成了猴子和爷爷一起玩乐的游戏,而跟随音乐熟练掌控草帽传递的技能也自然成了孩子们学习的目标。 在中班戏剧活动“丑小鸭”中,我们采用了经典的“克制游戏”(《木头人》)中的“监视者回头,跟随者造型不动”的游戏规则。在经典音乐《狮王进行曲》的伴奏下,猎人前进的时候,丑小鸭隐蔽地跟随前进,芦苇们自由舞动但不能移动下肢;当猎人回头看的时候,丑小鸭和芦苇(手拿绿色折扇的幼儿)一起自由造型不动。丑小鸭表现躲进芦苇丛,迷惑猎人保护自己的动作;芦苇则表现对丑小鸭的关爱和保护。扮演丑小鸭的幼儿每次都可以用不同的姿态与扮演芦苇的不同幼儿合摆造型,因为我们在设计中为角色的表演留出了巨大的空间。 在大班戏剧活动“三只小猪”中,所有稻草、木头和砖头的扮演者都可以在教师帮助下分小组设计、排练自己的盖房子舞和房屋造型。幼儿园还可以在游戏区角为幼儿创造玩这种“盖房子游戏”的条件。随着即兴合作造型能力的增强。幼儿演出时临时组合的小组可以即兴变化出千姿百态的房屋造型。草房、木房被大灰狼吹倒的那一刹那更是许多幼儿特别期盼的时刻,因为他们可以非常自由地选择某种姿态“倒”下去。 四、排练、表演、服务组织的原始创意及拓展空间 在以往的幼儿园戏剧活动中,教师一般习惯于“为幼儿排练一出戏”。往往全权包办剧本、台词、动作、舞台调度、服装道具布景及相关的演出后勤工作。幼儿只是按教师设计的路线和方式在舞台上行动,没有自主学习和创意的机会。 为了尽可能让幼儿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我们对创意戏剧教育有以下几点具体建议。 1.幼儿应有机会自主选择扮演什么角色。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角色,大胆尝试没有演过的角色,轮流表演大家竞争的角色,竞选表演希望尝试的角色。 2.幼儿应有机会提议演给谁看和在什么地方表演。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拓展观众的范围,包括本班、平行班、高班或低班幼儿,家长,老师或客人老师;可以让幼儿选择在“小舞台”表演、到园外表演等。 3.年龄稍大的幼儿应有机会对排练承担更多的责任。例如,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分组排练,在“小舞台”活动中自主排练,在休息日争取父母参与小剧组排练,等等。 4.幼儿应有机会参与更多的舞美工作。诸如化妆,设计制作服装、道具、布景、广告、请柬、座位号,等等。 五、课程的其他原始创意及拓展空间 创意戏剧课程与其他综合性主题课程一样,也可以从一个主题出发,拓展出不同学科的学习活动。例如,在中班戏剧活动“米格爷爷的鞋匠铺”中,教师围绕生活中重要的物品——“鞋子”,可以开展以下学科活动: 文学活动:绘本阅读、故事续编、剧本改编、故事新编以及绘本制作等。 科学活动:鞋的分类。 体育活动:大鞋竞走(两人同穿一双木板鞋合作快走竞赛),鞋的抛接和投掷,背着鞋子或顶着鞋子快速爬过或走过平衡木,光脚走路(感受不同的路面),等等。 美术活动:鞋的平面设计或手工制作(可转换为布景),广告、请柬、座位号的平面设计或手工制作,等等。 数学活动:调查家庭成员拥有几种类型的鞋和各有多少双鞋,区分最重和最轻的鞋,测量爸爸的鞋相当于几个宝宝的鞋长,等等。 社会调查和社会角色游戏区创建活动:鞋店里除了鞋还有什么,鞋店的工作人员是怎样工作的,修鞋店用什么工具提供什么服务,建设自己的鞋店和修鞋店,等等。 笔者特别欣赏这样一种说法:“课程是一个实习场。”这种说法的价值在于:我们相信幼儿有意愿、有能力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也相信他们可以在工作中学会做事和学会交流、合作以及承担社会责任,我们觉得他们应该在工作中面对困难挫折和成长烦恼,体验生活的得失成败和喜怒哀乐。 创意戏剧教育体现了一种新的戏剧教育观念,即“通过戏剧的教育”。在这种戏剧教育过程中,教师负责创设有利于激发幼儿参与戏剧创作的环境,鼓励幼儿选择、投入戏剧活动并学习为一部戏剧的完成承担责任。与此同时,教师也为幼儿提供各种服务:接受各方面的问题“咨询”,提供必要的场所、材料、工具等。所以我们说“创意戏剧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通过一个又一个戏剧创作过程,让教师与幼儿共同成长,并共同享受表演和成长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