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我感觉这种爱和其他类型的爱都具有一种共同的特点---无私。只有这种无私的爱,才能使我们的幼儿教育产生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也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每天面对的,是几十双的天真无暇眼睛。如何让他们健康成长?我在实践中获得了成功体验。
一、案例背景:
我班有这样一个孩子,名叫梅嘉洋,这个孩子年龄偏小,自控意识弱,上课坐不住,喜欢随意走动;吃饭、睡觉习惯差;自理能力弱,有惰性,不愿意学习新东西……针对孩子身上的这些缺点,我首先运用了“话痨拉锯战”,每天在他犯错误的时候,就开始提醒他,和他解释,和他谈话,通过“奖励卡”的形式鼓励他。他口头上虽然答应了。可时间不长他又一如既往,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令人头疼,想放弃,但看到孩子那无邪的眼神,因为和老师的密切相处,而对老师产生的信任感和依赖性,我心中不免觉得付出虽然辛苦,特别是对于梅嘉洋,更是“漫漫长征路”,需要付出更多的耐性。但是,孩子确实在改变,付出还是值得的。
二、个案事例:
一次在活动中,我看到一向坐不住的梅嘉洋高高举起了小手,我立刻请他回答,当时他可能有些紧张,回答时结结巴巴的,结果班上一些孩子当场笑出声来。我还没来得及作出反应,只听梅嘉洋气势汹汹地冲大家吼道:“你们笑什么笑,你们都是讨厌鬼!”然后他把手中的画册往地上一摔,甩门而出。见此情景,我和小朋友们都愣住了。当时我想:首先要保证孩子们正常上课,其次为了确保他的安全,要立刻把他找回来。于是我立即追出门外,叫住他并讲明这样做的利害关系,也许是担心他成为全班孩子们的“公敌”,他默默地跟着我回到了教室。接下来的时间他一会儿踢桌子,一会儿撕画册。为了保证其他孩子的正常活动,我对他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
下课了,我先把几个刚才嘲笑梅嘉洋的孩子找来,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大家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向他道歉。到了中午,当我发现他已逐渐冷静下来后,便将他找来谈话。他一过来便低着个头,我知道他已经做好被批评的准备,而且还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于是这次我换了一种方式:我拉住他的双手,和他说老师知道他很生气,小朋友也有做的不对的地方。听到我这样说,他慢慢抬起头注视我,一脸委屈地说:“小朋友他们笑我了!”这时我知道已经取得他对我的一份信任了。于是,我耐心地听他说出心里话,并时不时地点头表示赞同。在谈话中鼓励他要学会和大家和睦相处,原谅大家的错误,最后大家握手言和,哈哈。在化解了梅嘉洋和大家的矛盾后,我在班中表扬了梅洋的举手发言以及用于承认错误,也表扬其他小朋友的知错就改、真诚道歉,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三、个案分析:
父母娇宠、自身的性格特点等原因,使梅嘉洋成为了“教育困难生”。鉴于此,我认为可以从对他本身的引导、加强家校联系等方面着手,对其进行教育,加以帮助。
在本事例中,我采用的方法是:以温和的口吻、亲切的话语的方式换取他对我的信任。同时,给予充分的时间,在谈话中让他明白老师是他的朋友,让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解正确的做法,并调动他的情绪来原谅大家、并保证下不为例。之后,我再对全班孩子进行教育。放学后,我与家长取得联系,并以朋友的角度博取家长对我工作的支持,争取家校教育的配合,促使孩子的转变。
四、案例解析:
1.培养信心是基础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教师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困难生”终究能够得到转变。在引导教育“困难生”的过程中,教师不会一帆风顺,但我们不能失去信心。事实已经证实:信心是基础。在教育梅嘉洋过程中我想寻找孩子闪光点做文章,但是这个小家伙每天竟一个闪光点也找不到,没办法,我只好说谎。一天早上,我当着全班孩子们的面说:“老师昨天听你妈妈说,你吃苹果时还能想着给妈妈,真是孝顺的孩子,老师相信孝顺的孩子也是遵守纪律的孩子。”在他脸上我看到一丝笑容,我一看有门,在大家面前我经常夸他,降低标准地为他发“奖励卡”,孩子渐渐地有所改观,他说他想换个礼物回家,我不失时机地向他提出更高要求,让他提高自理能力,为班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善意的谎言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增强了他的自信心,让他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
2.师生关爱是秘诀
在班级教育中“困难生”出现“问题行为”的时候,教师应该多一份理解、一份同情。
对于梅嘉洋这样的孩子,我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真情去感化他,用道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改正错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与家长沟通是关键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转化梅嘉洋这样的孩子,我们要经常与家长联系,相互交流在家里、幼儿园的表现。和家长达成共识,齐抓共管。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孩子各方面习惯也比以前好了很多,相信他会有更大进步的!
鲁迅先生曾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孩子,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孩子的朋友,去感爱他们的喜怒哀乐。有时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都能赢得孩子的爱戴和信赖,会使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在这漫长的教育之路上,我们坚信“困难生”的转化一定不只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