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幼儿戏剧表演是让幼儿根据成人选择的剧本背诵台词、练习动作、反复排练,直至呈现出成人满意的戏剧艺术效果。这种表演比较封闭,不仅压抑了幼儿主动创作的愿望,也限制了幼儿戏剧能力的发展。而我们当前倡导的开放式的幼儿戏剧表演,是指有“表演”欲望的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创造可多次传递的、不断丰富的舞台性戏剧作品。〔1〕这样的戏剧表演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每一次表演都是一次再创作。可以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剧艺术活动。
大班戏剧主题活动“花木兰”取材自豫剧《花木兰》,讲述的是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杀敌报国,得胜后不愿做官,只求与家人团聚的故事。教师引导幼儿选取他们最感兴趣的情节,创编了剧本大纲,并分为四幕:第一幕“木兰练功”,第二幕“木兰打仗”,第三幕“庆功宴”,第四幕“木兰回家”。下面,我就以“花木兰”为例,阐述开放式戏剧表演的特征及教师指导策略。
一、开放式幼儿戏剧表演的特征
1.角色的开放
在开放式戏剧表演中,如果遇到多名幼儿想扮演同一角色的情况,教师会采用轮流扮演、平行角色、交换角色、增删角色等策略,满足幼儿的表演愿望。
如,第一幕“木兰练功”中只有花木兰一个角色,师幼讨论后决定采用平行角色的策略,五名幼儿轮流出场扮演使用不同兵器、练习不同功夫的花木兰,且第二、第三、第四幕中的花木兰也分别由不同幼儿扮演。平行角色策略为更多幼儿提供了表达和表现的机会,也避免了一名幼儿因全程表演而承受过多压力的问题。
又如,在第三幕“庆功宴”中,幼儿在初创时设定了皇帝、花木兰和舞者三种角色。在第一次片段排演后,有两名幼儿发现自己不适合扮演舞者,便根据自身的兴趣分别增设了弹奏琵琶的乐师和宫女的角色,不仅丰富了表演内容,也施展了自己的特长。
此外,儿童的戏剧天性决定了他们的欣赏带有参与性,因此在表演过程中并无明确的演员和观众之分,台下的幼儿可以对台上的演员提出意见和建议,甚至直接上台示范或者参与表演。两者的角色身份是可以频繁转换的。如,在“庆功宴”一幕中,台上小演员向台下观众们喊道“请跟我们一起高呼‘我们胜利了’”,并走下舞台主动邀请他们上台,于是,观众们就参与到戏剧表演中了,和演员们一起跳舞庆功。
2.情节的开放
开放式戏剧表演反对剧本先行。表演的剧本并非现成的,而是幼儿在表演过程中产生的,它“只是幼儿表演的文案记录,或只是最后剧场演出的剧本”。〔2〕幼儿才是表演的中心。
首先,开放式戏剧表演没有固定的起讫,即表演的开幕并不一定是全剧的开始,而闭幕也不一定是全剧的终结,幼儿可以选取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片段进行表演。 其次,由于不同幼儿的参与,同一幕会出现不同的情节。如第二幕“木兰打仗”中两军对垒剧情的排演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节:第一次排演时,扮演花木兰军队士兵的多为男孩,他们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一鼓作气完胜“敌军”;第二次排演时,扮演花木兰军队士兵的多为女孩,她们虽然顽强抵抗,但仍没能击退“凶悍”的“敌军”,于是“将军”下令暂时撤退,重振旗鼓,改变阵型后再战。
3.空间的开放
开放式戏剧表演的场所不是固定的,哪里都可以是幼儿表演的舞台。如,“木兰打仗”一幕,幼儿就走出活动室,将操场当作战场,将滑梯、土堆等看作堡垒,得胜后则列队绕着走廊高呼胜利的口号。在后期巡演时,幼儿又将舞台设在过道上,将观众席设在楼梯上,像极了古希腊人依山而建的圆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