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陆金茹
暑期里读龙应台和儿子的书信集《亲爱的安德烈》,书拿到手,由衷地喜爱。慢慢读下去,突然明白为什么龙应台的图片这么不加处理和修饰,任由岁月的痕迹坦露无遗,原来在这本书里,她只是一个和我们所有的中国妈妈一样,应对孩子的成长和越来越远的距离而不断挣扎的本色母亲,心里一下子变得十分温暖。所以,在今天和大家分享这本书之前,我想向大家介绍下本书作者---龙应台,龙应台先生1974年毕业于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1988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1994年,出版《人在欧洲》。1998年,她的三部书《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在上海相继发行。 1999年,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2010年11月15日,龙应台以260万人民币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发广泛关注。人物关系,儿子安德烈和菲利普,好友林青霞等。她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针砭时事,鞭辟入里,以有情眼光观察社会,相信《孩子你慢慢来》与《目送》,大家在书店肯定翻越过,因为长久热销。
接下来我就说说我阅读此书后的一些感受和内心的想法: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是以母子交流为主,但大多通过对时事,对人生,对事情的交流来体现。文中涉及了许多问题,实在是太多了,我就只拿一两个我很有感触的来说一说。第8封,第9封信中,两人讨论了“两种道德”的问题。主要针对日益明显的贫富差距问题,不仅在台湾在德国,在中国也是,整个世界也是。我们在吃着好几百块的大餐时,是否可以想到还有孩子在山区里不知道什么叫披萨不知道什么叫汉堡。在我们倒掉残羹剩饭的时候,是否可以想到非洲那些因饥饿导致水肿肚皮滚圆最终死掉的孩子。这是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也是个非常严峻的道德问题。于是龙先生就提到了两种道德,消极的和积极的。我们可以节约,可以不浪费,可以随手关掉无人房间的灯,在并非很热的时候不开空调,但是这个只是消极的道德。积极的道德是主动的抵制,主动的做一些事。而我觉得其中最令我有感触的话是“菲利普(龙应台二子)说,诶呀妈妈,那你鸡也不要吃了,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大量养鸡的吗?他们让鸡在笼子里活活被啄成一堆烂肉,你说人道吗?龙先生说,我又不是圣人,我只管我记得、做得到的。道德取舍是个人的事,不一定又逻辑来管辖。”虽然这话听起来自私,却确实解决了我一直困惑的问题,在当我们在消极和积极的道德之间不知如何取舍时候,可以不参与,可以抵制,这些行为都是往“积极”的道德小小迈进了一步。
第27封信《给河马刷牙》更是让人潸然泪下。文中龙先生主要写到他的儿子觉得自己会一直平庸下去,而问龙先生是否会失望,龙先生的回答是只要觉得有意义,可以带来快乐便不是平庸,平庸是和别的比的,自己的事情本就不需要和别人比较,何来平庸?“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看完这段话,我的内心真的有触动,因为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对于“为什么要学习”最好的,最完美的解释。因为这段话,我将此书给了我女儿,共同来阅读。也许这就是手拿书,翻阅中阵阵书香扑鼻,内心却已经被感动满满充盈……如此美好的事,正是阅读的真正乐趣所在吧。
《亲爱的安德烈》已红遍大江南北,频频登上各大图书排行榜的领先位置。我想,每个人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共鸣,不管你是别人的父母,还是别人的儿女,这本书一定能勾起你对人生的思考,以及顿悟。文中的龙应台理智、开明,安德烈年轻、奔放,有自己的主见和生活。母亲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睿智引导和感化儿子;儿子用自己的潮流、活力来感染母亲,开阔她的视野。两代人的不一样的人生经历相互碰撞,于是母亲认识了这个18岁的年轻人,儿子也走进了大自己30岁的妈妈的世界。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影响,相互激励。这是一种和谐的母子关联,也是母子双方作出的发奋。“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的《孩子你慢慢来》,到这本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这样的文品、人品,值得我们去品读。
我想,只要我们发奋去改变,我们和父母、父子、师生之间也会建立起一座通往对方世界的桥梁。雨后的彩虹,就会在桥梁的上空,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