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理论学习资料(9月周小钧)
发布时间:2019-09-2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周小钧
课题组理论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 主题背景下儿童戏剧活动开发与实施策略研究 |
主讲人 | 周小钧 | 学习时间 | 2019年9月 |
文献题目 | 浅析如何让儿童剧真正的亲近儿童 | 文献来源 | 网络 |
儿童剧一定要有儿童情趣,曾执导大型魔幻童话剧《迷宫》的导演孟京辉说:儿童剧鲜活的特点就是“有方向性地胡闹”和“有预谋地游戏”。要想小观众坐得住、看得懂、感兴趣,就必须时刻揣摩这一受众群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按照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将剧情表演出来。所以好的儿童剧演员一定有一颗不老的童心,站在和孩子同一欣赏层面和感受维度上,怀揣着一颗童心去研究剧本并揣摩表演。夸张的肢体动作、充满童趣童真的表演,才能使孩子静心观看并从中吸收他们想要的知识。一出好的儿童剧只有在好的表演者的演出中才能获得最终成功,所以表演者对于儿童剧的最终成型具有决定性意义,是将好的儿童剧中蕴含的教育和教化功能传递出来的最佳媒介。 台上台下的互动在儿童剧演出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成人戏剧不同,儿童剧通过演员与小观众的有效互动,挖掘孩子对事物的主动思考及推理潜能,通过让孩子自己寻找答案,激发孩子主动参与的热情。 综上,《判》剧成功经验之二:好演员适度夸张、充满童趣的表演,加上台上台下积极、有效的互动,在吸引孩子眼球的同时,更激发了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 除了剧本、表演和互动,舞台灯光、布景、服装、化妆和道具等对孩子的视觉冲击作用也不可小视。儿童剧要充分利用现代舞台的科技优势,在服装设计上突出扮演角色的特点,在色彩搭配上对比强烈些,在道具制作上夸张些,在角色扮演上打破传统的好人和坏人二元对立的简单模式,增添一些具有中间色彩的角色,使孩子们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观看儿童剧时触动他们的兴趣点,不仅增长了知识,还能明白更多的人情事理,尤其是对色彩、形体和声音刺激等艺术因素的广泛接触,更为其艺术素养的提升搭建了基础和平台。综上,《判》剧成功经验之三:舞台布景不繁杂华丽笨重,而是根据剧情需要精心设计,轻巧、简便,适宜拆卸、搬运,为《判》剧进行全省巡演打下基础;道具制作上既忠实原型又适度放大,满足了孩子的猎奇心和欣赏习惯。 在事业体制下,艺术院团打造儿童剧主要目的是获奖及获取更多国家财政支持,对市场的需求、小观众的反映和制作成本相对关注较少。为增加获奖筹码,高成本、大制作已成为某些剧目的必用手段:高科技舞美运用、奢华舞台布景、庞大演员阵容、精美服装道具、对演出剧场高标准、严要求,极尽奢华之能。但高成本、大制作必然造成高票价,最终使剧目陷入“低票价成本收不回,高票价无人捧场”的怪圈。 众所周知,儿童剧观众主体是孩子但消费群体却是家长。孩子没有经济能力,在剧目选择上多由家长决定,且因年龄原因,儿童剧多由大人陪同观看,一次至少两张票,家长确实得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家长是否愿意为高票价儿童剧买单?儿童剧是否适合高票价?高价位的儿童剧又能走多远?这些都有待于市场的检验。个人以为,高票价难免“曲高和寡”,儿童剧制作应回归理性,票价不宜过高,与其卖上百元一张票大半场空着,不如一张20、30元,先把小观众吸引到剧场来,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欣赏到儿童剧。 福州歌舞剧院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在自己的演出场所(金山剧院)演出《判》剧,因无需支付高额场租费,演出成本自然降低,剧院将实惠让利于观众,令学校包场演出非常活跃。 综上,《判》剧成功经验之四:《判》剧制作成本不高、票价定位不高,但演出质量不减,既满足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又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在吸引孩子观看的同时充分考虑了家长的经济承受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