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让幼儿在戏剧主题式的语言区活动中学习与发展
撰写人:屠雪琪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以戏剧剧本为载体,将语言区环境创设成幼儿喜欢的一个场景,这样的氛围能给幼儿愉悦、温馨的感觉,促使幼儿想说的欲望,语言能力便能得到发展。以往我们都会在语言区内简单地设置桌椅给幼儿看书、操作材料等,而结合戏剧便可以体验多个不一样的场景有不一样的体验。比如,中班戏剧《爱吃水果的牛》,以牛圈为环境创设的灵感,在语言区设置用纸皮围成的圆圈,让幼儿可以舒服的坐在“小牛圈”里进行阅读。小班戏剧《蚂蚁和西瓜》,以蚂蚁洞为设计依据,利用呼啦圈和纸皮创设蚂蚁洞场景。通过创设情景式的阅读环境可以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让幼儿享受阅读的快乐。
2.“画龙点睛”——戏剧与材料的对话
如果说创设情景式的阅读环境是“抛砖引玉”,那么有趣的操作材料对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预设期间,许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什么样的材料是适合孩子的?什么的材料能激发幼儿敢说、想说、愿意说?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不妨把问题交给孩子,让他们带着我们解决问题。比如,中班戏剧《爱吃水果的牛》,教师在第一阶段投放关于水果的卡片、背景图,经过两次的观察发现这份材料并不吸引孩子,原来幼儿对一成不变、机械模仿的看图说话缺乏兴趣,他们更愿意拿着这些水果卡片在桌子上摆弄。基于幼儿的兴趣,第二阶段教师在这份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把戏剧角色做成皮影,并增设“小剧场”舞台。经过阶段观察发现这份材料最受小朋友欢迎,也发现幼儿操作这份材料的时间是最长的。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具有戏剧角色的操作性材料更能激发幼儿表达的欲望,教师可以以戏剧为载体,通过创设“小剧场”、“皮影舞台”、“电视播报”等培养幼儿的表达与合作能力。
3.“锦上添花”——戏剧与《指南》的碰撞
在《指南》精神的引领下,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在语言区预设的目标也是有所区别的。比如,在《蚂蚁和西瓜》戏剧主题背景下小班段语言区可以投放绘本、录音机、手偶,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倾听能力,鼓励幼儿能口齿清楚地说儿歌、戏剧童谣、复述简单的戏剧故事,这与《指南》语言领域的核心目标不谋而合。在《爱吃水果的牛》戏剧背景下中班段语言区还可以增加小剧场、观众席、评委等,在合作中培养幼儿文明的语言习惯,结合社会经验引导幼儿根据戏剧需求调整自己表达表述的语气、音量,鼓励幼儿能连贯地讲述绘本,初步尝试仿编台词。同时,根据不同的戏剧主题,可以尝试融入新的元素,比如,在《嘻哈西游行之真假孙悟空》的戏剧主题背景下,语言区可以投放“儿歌闪卡”,让幼儿通过改变儿歌的节奏方式以一种新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说唱、接台词等。
“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一定要让儿童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体验的一定要让儿童去体验”,戏剧主题产生于幼儿又服务于幼儿,通过与环境的整合、与材料的对话、与《指南》的碰撞、让戏剧与幼儿充分地互动。戏剧主题背景下的语言区是具有童趣,具有灵魂的区域,有利于幼儿去享受戏剧、体验戏剧,有利于实现“玩中教,玩中学,玩中求进步”,培养幼儿在语言区域活动中自主游戏,快乐游戏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