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他们的小脑袋里不时会冒出一个个“为什么”,有的问题也许显得幼稚可笑,有的也许缺乏逻辑,不合常理,殊不知正是这些“什么”和“为什么”是孩子求知欲的表现,是孩子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牛顿不也是提出“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这个在一般人看来滑稽的问题而发现万有引力的吗?因此,我们要重视幼儿的提问,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回应他们,并不断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使孩子的智慧之源,永不枯竭。
一、依据幼儿已知经验,保护他们爱提问题的问题意识
孩子的问题千奇百怪,我们在回答时,不仅要保护孩子的求知欲,更要具备发挥幼儿想象力的教育机智。在一个冬天的下午,天色忽然暗了下来,变得阴沉沉的,还是下午4点的时间却像晚上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阴森,这时有几个胆小的女孩子吓得哭了起来,并跑到我的身边:“老师,老师我怕,我怕,怎么这么黑呢?是不是有妖怪要来呀”看到孩子惊恐的样子,我忙安慰道:“别怕,别怕,是太阳公公换衣服呢。太阳公公跟小朋友一样爱美呢,他一天要换好几次衣服呢。她早上穿红色的衣服,中午穿黄色的衣服,这会又穿黑颜色的衣服了”“太阳公公在换衣服吗,她为什么喜欢穿黑颜色的衣服呢”听了我的回答,孩子们显然忘记了害怕,激起了好奇心,开始思考起来。
幼儿的思维活动是与其日常积累的经验表象直接相关,他们的思维活动具有单向、线性的特点,原有的经验水平会直接影响其认知质量。因此我们要关注幼儿,了解幼儿原有的认知经验,从而巧妙引导幼儿,自然过渡到已有的经验。在组织幼儿出去春游踏青时,有些孩子边春游边冒出问题:柳树为什么会发芽?鲜花为什么会盛开?花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呢?风筝为什么在空中能飞起来?为什么春天河里的水会解冻?如果我直接告诉他们是因为春天到了,植物宝宝们沉睡了一个冬天也睡醒了,他们可能还是不能理解。于是,我组织他们进行讨论,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天天说:“天气暖和了,柳树宝宝也想睁开双眼看看外面的世界。”杰杰说:“小花们也想伸个懒腰”这时我恰当的介入孩子们的讨论,孩子们,你们冬天时候因为雾霾天气不出来户外活动,就算走在路上也戴上口罩、围巾、帽子、手套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的,现在到了春天,天气暖和了,你们脱掉了厚重的棉衣,摘掉了帽子、围巾、手套、口罩,把自己的皮肤露出来了,他们跟你们一样啊,也把自己的皮肤露出来了。教师以幼儿已知生活经验作载体回答幼儿的提问,便于幼儿理解。
二、及时反问,深化问题意识
所谓反问,就是教师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意识重新抛给幼儿。在一次脸谱的活动中,孩子们对脸谱的颜色发生了兴趣,幼:“脸上有很多颜色,有红色、黄色、黑色。”“五颜六色的,老师,为什么要在脸上画上各种颜色呀?”我:“咦!为什么要在脸上画上各种颜色呀?”我故作惊异状,同时把问题抛回给孩子。幼:“为什么呢?”孩子进入思索。我:“红色和黄色给人什么感觉?红色和黄色是什么色系的?”我并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目的是引发孩子的进一步思考。幼:“红色、黄色是暖暖的,很温暖。”师:“那你们猜猜这个红脸是个怎样的人?”……老师善于把握孩子的心理,将孩子抛过来的球恰到好处的把问题反抛给孩子,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给予适当的提升,促使幼儿反思的萌芽。
三、开展探究,强化问题意识
由于幼儿年龄小,他们的兴趣容易转移,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单靠间接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有时必须通过他们亲身操作、体验、探究,才能获得。教师要针对孩子的问题,通过各种途径,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