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活动名称 | 试论在创意戏剧课程中引导幼儿探寻自我 | 学习时间 | 2019年12月 |
主讲人 | 汪 玲 | 撰写人 | 陆金茹 |
学
习
感
悟
| 从戏剧课程实践中的剧本体验——剧本创作——道具制作——角色选取——剧本排练这五大环节,谈谈如何在创意戏剧教学中引导孩子探寻自我。 一、在剧本学习、体验中表达自我,调整自我、探索自我。 我们的剧本蓝本来源广阔,但一定遵循一条原则,来源于生活,基于幼儿的原有经验,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能够唤起孩子内心情感共鸣。这样的蓝本能够激发孩子体验剧本的戏剧冲突,角色情感等。 比如剧本《猴子学样》中,角色简单,只有猴子和老爷爷两个角色,便于幼儿记忆,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但是简单又不乏趣味性,故事中猴子的聪明和调皮以及猴子的特征通过一个故事的层层发展表现地淋漓尽致,包袱不断,基于孩子对猴子的认知基础上,又是孩子喜闻乐见的动物角色,所以,非常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受孩子喜欢。孩子主动体验的意愿就会非常强烈。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引入了剧本的蓝本《猴子学样》。果然如我所料,孩子们听到故事,立刻就被故事情节所吸引。倾听投入,讨论环节也非常热烈。在讲述的过程中,我会时不时停下来,抛出问题,引发孩子思考。比如在猴子们把老爷爷的帽子藏在树上拿不下来的时候,老爷爷急的直发脾气,猴子们也不理老爷爷。老爷爷没辙,还累得直喘气。于是,我请大家帮忙想办法。有的小朋友说小猴子真调皮,让警察叔叔抓起来!有的小朋友说,拿个水枪喷下猴子;有的小朋友说拿枪打,打死了一只,接的猴子就吓住了。有的小朋友说,猴子也不会说人话,听不懂老爷爷的话,那就等他睡着了偷偷拿回来。还有个小朋友说,还等什么啊!本来就是老爷爷的东西,用大吊车把它吊下来!
二、剧本创作中自我的探寻,让剧本创作热情高涨,精彩纷呈,各具特色。 过去的儿童戏剧的演出,都是现成的剧本,然后教师或者是排练人员照搬剧本依葫芦画瓢进行排演。这样的做法固然有其优势,但是忽略了孩子的自身发展水平和原有经验基础,很难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的表达。孩子只是剧本排练中被高控制的对象,模仿为主,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但是在创意戏剧课程实践中,我把剧本编写的主权交给了孩子,教师退到了引导者,参与者,支持者的角色。尊重孩子的发展水平,给与适当的指导,让孩子把自己对剧本结构的理解,剧本角色的体验,结合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 例如: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剧本原作全部是文字,而他们掌握的文字极其稀少,那怎么办?然后我们展开讨论,最后得出剧本创作的形式是图夹文。用图标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剧本的安排。比如,第一幕这几个字孩子就画上了幕布,并且在幕布的正面标上了“一”,代表第一幕。 三、演出道具制作中的自我探寻,让道具制作各具特色,别具一格,充满个性色彩。 演出道具让孩子自己构思,自己制作,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媒材。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组织孩子讨论,引发孩子根据剧情的需要的需要和就地取材的便捷性的角度进行思考。这一下,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自主性。大家开动脑筋,调动生活经验,为道具的制作献计献策。例如,大家讨论关于老爷爷的胡子制作时,一个孩子就想出了用白色包装绳撕开进行制作,这个任务就交给他带领孩子们共同进行。猴子面具制作的时候,孩子们对装饰材料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最后,大家共同用水粉颜料以及绒纸还有金黄色毛根共同完成。在制作的过程中,由于是孩子们自己的想法被尊重,孩子们制作认真,积极主动,美观实用,并且倍加珍惜。 四、角色选择的自我探寻,让孩子们选择自己最喜欢同时也最合适的角色,人尽其能,人尽其才,每个孩子都能够清楚认知自己目前的水平和能力。 进入了排练阶段,角色的分配又成了我考虑的首要问题。在前面创作和道具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充分被尊重,被信任。孩子自我意识被唤醒和激发,表现出极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及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那这个环节,我把角色选择的权利也交给孩子,让孩子通过讨论和实践,寻找自己最适合的角色。 五、剧本排练中的自我探寻,让戏剧的表现形式表现出创造性。排练的过程和成果精彩纷呈。每个孩子的表演各异,但是都是自我充分表达,内在自然流露。 剧本传统的做法是成人排练,孩子是被动的学习者。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把排练的任务交给了每一个孩子。每个孩子既是演员又是导演。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表演的细节,孩子们都在一起集体商量,研究。一起诊断如何表演才好看,才细腻。如何表演才真正能够表现出角色的特点,表现出戏剧冲突,吸引人。 总而言之,在创意戏剧课程中,创造性、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想象力、情绪稳定性、社会合作能力、道德态度、身体平衡能力以及交流能力等所有教育价值总和考虑到,并且考虑到孩子的发展水平,尊重每个孩子的自身特点,让孩子做戏剧课程的主人,探寻到真实的自我,经过思考和调整,展现最好的自我。从而促使孩子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形成和发展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