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理论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 奥尔夫教学法在儿童戏剧教学中的运用 | ||
主讲人 | 屠雪琪 | 学习时间 | 2019.12.30 |
文献题目 | 儿童戏剧教育 | 文献来源 | 行知部落网 |
一、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 奥尔夫教学法是由德国教育家奥尔夫提出的一种音乐教育方法,又被称为元素音乐教育法。从其核心理念来看,奥尔夫教学法关注于儿童的原本性,强调儿童是学习主体的地位,可以用儿童喜欢的形式学习音乐、表达音乐,并从中反映出儿童的特质。在此情况下,能够为儿童带来良好的音乐学习体验,引导儿童发现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激发其内在学习兴趣。在奥尔夫眼中,音乐中的唱、跳、演奏都是儿童本身拥有的能力,通过引导儿童进行自由的表达,可以使其达到一种身心愉悦状态,并使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激发。然后再通过外界的引导和帮助,让儿童能够维持这种愉悦的音乐学习体验,并从中得到收获。因此,将奥尔夫教学法运用到儿童音乐戏剧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改善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弊病,让音乐教育回归本源,培养儿童的音乐核心素养。 二、奥尔夫教学法在儿童音乐戏剧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一)引导儿童自然的表现音乐 在奥尔夫教学法中首先强调儿童的学习状态,只有在自然状态下学习音乐知识、尝试音乐表达,才能让儿童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在儿童音乐戏剧教学过程中,由于儿童没有接触过音乐戏剧,对这种艺术形式较为陌生,直接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不仅儿童难以理解,还容易产生对音乐戏剧学习的反感。在奥尔夫教学法的应用下,教师可以引导儿童直接跟随音乐戏剧进行自由的音乐表达,通过模仿、打拍子、哼唱等形式,按照自己的意愿体会这种音乐艺术。儿童天生活泼好动,让儿童在音乐戏剧学习过程中切实“动”起来,能够有效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另外,在儿童模仿的过程中,也可以更好的了解音乐戏剧风格和形式,建立具象化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以巧妙的方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儿童会更容易接受。一些对于音乐戏剧比较感兴趣的儿童,还会主动涉猎更多有关知识,从而发挥儿童的自主学习作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二)让儿童在角色代入中体验音乐 在儿童的音乐体验过程中,除了要引导儿童掌握音乐节奏、风格等外在表现形式,还要通过采取适当的引导方法,使儿童能够体会到音乐表达的情感。在儿童音乐戏剧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儿童带入到具体的戏剧角色中,对其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比如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头饰、舞台服装为儿童进行装扮,让儿童分别扮演音乐戏剧中的不同角色。在此过程中,不需要对儿童的舞台表现作出严格要求,应让儿童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更好的代入到所扮演的角色中。音乐本身是一门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任何音乐戏剧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艺术家情感的投入。儿童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会更容易与艺术家情感产生共鸣,有利于提升儿童的音乐素养。此外,儿童天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在扮演具体音乐戏剧角色的过程中,也可以掌握音乐戏剧表达技巧。通过以这种儿童喜欢的形式完成知识技能的锻炼过程,可以顺利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三)鼓励儿童在音乐活动中学会创造 最后,在奥尔夫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也需要重视儿童音乐创造力的培养。在儿童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演唱技巧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学习活动,鼓励儿童发挥创造力,以新颖的形式表现自己对音乐戏剧的理解。比如在上述音乐戏剧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儿童学习过的乌鸦喝水、龟兔赛跑等童话故事,让儿童自编自导音乐戏剧,尽情享受音乐表达的乐趣。在儿童通过肢体律动感受音乐旋律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儿童尝试画出旋律线,更好的把握旋律走向。通过创新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引导儿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音乐。在此情况下,也可以建立音乐戏剧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活动的联系性,启发儿童的智力发展,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从而实现儿童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适合于儿童音乐戏剧教学的科学教学方法,能够避免儿童音乐戏剧教学的“功利化”现象,让儿童真正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同时巧妙运用奥尔夫教学法,也可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优化儿童音乐表现力和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效果,具有多方面的应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