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 幼儿园教育戏剧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 ||
推荐人 | 束佳 | 推荐时间 | 2020.3 |
文献题目 | 教育戏剧不是传统的教表演 | 文献来源 | https://mp.weixin.qq.com/s?src=3×tamp=1571711786& |
戏剧性游戏、表演和演戏在英文中有不同的表达: dramatic play 、perform和act。如果说戏剧性游戏是儿童完全没有观众意识的、“娱己”的假装游戏,那么表演多了一定的观众意识,开始有了“娱人”性,演戏则不仅具有观众意识,而且更多地体现了剧场规则,包括服、道具、化装、音响、舞台场景、灯光等多种剧场元素的介入。学前儿童戏剧教育不排斥表演乃至剧场元索的渗透,但对成人化的排戏方式以及追求完美的舞台效果是持否定意见的。排戏之“排”,意味着重复、封闭和训练,即使所排戏的内容是由儿童自己讨论确定的。戏剧情节在一遍遍地重复,角色是固定的(有时排练历时两周,每个儿童扮演着同一个角色),教师是要给予儿童及时指导的,甚至儿童会因为表演不够到位而被教师批评。 如此的排戏情景对于很多幼儿教师来说并不陌生:台词由教师提示,即使儿童能够说出主要台词,教师仍然要求他们说出与剧本完全致的台词;至于动作的表演也是由教师下发指令的;师幼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儿童在排戏时的状态是被动的、毫无生气的。据该案例研究者与这些儿童的非正式访谈,一开始最喜欢扮演孙悟空的儿童,因为戏份多,被教师命令的次数也多,最后悄悄地说不想参加表演了。那么教师为何如此排戏呢?内在原因是担心儿童没有能力表演;外在原因则是追求排戏的结果,要取得幼儿园领导和家长的好评。当儿童成为被教师控制的“木偶”时,儿童成了牺牲品。 学前儿童戏剧教育应当放弃仅仅对结果的追求,走出教师命令式排戏的误区。在教师和儿童共同“做戏剧”的过程中,鼓励儿童体验与探索,使得每个儿童都有各自的“位置”,创作出儿童自己的戏剧实现过程与结果的对话。过程支持了结果,结果也来自于过程,正如历经一个月左右的“戏剧主题活动”,戏剧表达与戏剧创作的经验最终融入几童的戏剧表演中。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过程性体现为以下三个层面。 体验的过程性教育戏剧是将扮演者对自我和周围世界的体验和思考,在虚构的情境中以假想的角色,通过一个虚构的故事外化的过程。人们常以为戏剧就是外化的表演,就是重复地练习。其实没有内在的体验和思考,就无法外化。盖文·伯顿( Gavin bolton,1998)则将此解释为“认同感”,并强调认同感是儿童表现虚构世界的先决条件。“一个孩子把他所见的某处境的“真相’抽象化,好使他能表现出来。这孩子所表现的,是他对现实的理解,不是对它的临摹。”儿童需要通过体验和思考,理解自我和周围世界,才能进行戏剧扮演。曾经有一位大班的教师打算做一个以“乘飞机”为题的戏剧工作坊,她的初步设计是用动作模仿办理登机手续、过安检以及乘坐在机舱里等各种细节。笔者在与这位教师交流时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你们班上的孩子有多少乘坐过飞机?她的回答是只有两三个。儿童没有乘坐飞机的相关经验,没有过起飞、滑行、降落的亲身体验,何以用戏剧的方式表达?教师后来基于儿童有乘坐公交车的经验,将此工作坊改为“公交车上的故事”。此外,当学前儿童无法获得直接经验时,虚构式的体验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比如中班儿童体验妈妈怀宝宝的感受,在衣服里藏个枕头,开始时孩子们觉得很好玩,后来在模仿大肚子怀孕妈妈坐下来站起来、躺下去、爬起来等各种生活动作时,大家都感受到妈妈的辛苦:妈妈太累了,只能慢慢地站起来,和以前走路不一样了,等等。基于体验的扮演,来自于学前儿童对自己已有经验的调动,来自于自己主动的思考。
|
课题组理论学习资料(3月 束佳)
发布时间:2020-03-1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束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0-2019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版权所有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