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活动名称 | 大班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 学习时间 | 2020年11月 |
主讲人 | 邵菊芳 | 撰写人 | 陆金茹 |
学
习
感
悟
| 教师介入“剧场表演”活动的时机 在活动中,教师要做有心人,时刻留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和表演情况,必要时进行引导。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性差异等进行指导,使“剧场表演”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自我探索、自由表达、自我完善的活动。 1.当幼儿希望成人认可自己的行为时 在表演中,经常会有一些幼儿对自己的表演不自信,他们常常会问老师:“老师,我这样做对吗?”出现类似情况时,教师一定要介入,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使他们有信心、有勇气继续表演。 2.当幼儿求助时 一方面,教师要给幼儿一个自由的空间,鼓励他们自由表达,自己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当幼儿遇到困难向教师求助时,教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解决表演中出现的问题,使表演顺利进行下去。比如,当有幼儿问:“老师,我不知道狐狸是怎么走路的,你能教我吗?”教师应立刻组织讨论,可以先询问其他参加表演的幼儿,请他们来教教他。如果其他人也不会。教师可以通过直接示范鼓励幼儿模仿。 3.当幼儿发生纠纷、活动停顿时 “剧场表演”活动需要幼儿与幼儿相互协调、配合,但不可否认,有的幼儿比较自我,不太能与他人合作,有的甚至争强好胜、相互打斗,致使表演无法正常开展。此时,教师应立刻引导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解决纠纷,使幼儿在安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表演。 教师指导“剧场表演”活动的策略 了解了介入时机后,教师该以何种方式指导幼儿进行戏剧表演呢?在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参与其中,和幼儿一起表演,且教师的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表演的需要不断发生变化的。 1.角色介入 角色介入是指教师以表演者的身份参与幼儿戏剧活动,从而起到指导幼儿表演的作用。教师在采用这种介入方法时常用的指导策略有以下三种。 一是角色扮演,即教师扮演剧中的某一角色与幼儿互动,这种方法可以拉近教师与幼儿的距离,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在表演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回应,也有助于教师较准确地了解每个幼儿的戏剧表达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使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二是“坐针毡”,是指教师扮演某一角色制造戏剧矛盾,从而引发幼儿的思考与表达。如在“大树与小鸟”中,教师扮演猎人,引导幼儿一个个向猎人询问,猜测猎人来到森林里的目的,通过不断地问与答,使幼儿对猎人的装束、动作、意图有了深刻的了解,为幼儿更好地把握剧中人物的特点提供了帮助。 三是“良心巷”,是指扮演者面对面站成两排,用肢体动作或语言来安慰某一角色,这是一种注重情感表达的方式。在戏剧活动中,孩子们一般都能注意到角色的动作表达、语言表达,而对角色内心情感体验的表现较缺乏,尤其是角色与角色间的相互交流更少。“良心巷”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表达情感,增进与同伴的互动。 2.材料提供 材料提供是指通过提供材料来促进情节的发展。教师可视戏剧活动的需要分别提供替代材料或辅助材料。戏剧活动不仅仅是幼儿肢体表达的活动,也是幼儿与游戏材料互动的过程。教师何时提供材料及提供何种材料将直接影响幼儿的表演。教师在采用这种介入方法时常用的指导策略有以下两种。 一是利用场景布置或提供某个特别的道具来确定表演的内容。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的表演内容是定期更换的,当孩子们对某一个戏剧主题已经非常熟悉时,教师只要出示剧中的几个标志性的场景或道具,他们就能按指定主题进行表演。如。当教师提供树林、房子和三只兔子的头饰时,孩子就知道今天表演的是“小兔乖乖”;当教师提供池塘和小鸭的头饰时,孩子们就会去表演“迷路的小花鸭”。 二是出示一个新的道具促进情节的发展。有时幼儿的表演会因为经验不足而出现停滞,教师可利用道具激发幼儿的想象,鼓励他们创编新的情节。如在“餐厅的故事”中,教师出示了一根拐杖,让幼儿猜测谁来到了餐厅,孩子们一下就想到来了一位盲人,于是关于盲人走路、点菜、与店中服务员交流这一系列的探索与表演又开始了,使原来的戏剧情节得到了新的发展。 3.语言提示 语言提示是指教师在戏剧活动中借助提问、绘面、创设问题情景表达等方法达到指导的目的。教师在采用这种介入疗法时常用的指导策略有以下三种。 一是画轮廓图,是指教师让幼儿描述角色的细节,并用简笔画绘制生动的角色形象轮廓图。如,教师绘制一个巫婆的外轮廓,问:“巫婆是什么样的?”然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为轮廓图添加帽子、大眼睛、鹰钩再、斗篷、扫帚、魔法棒等。通过这样的绘制与展示,孩子们对巫婆的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表演起来就容易了。 二是画故事地图,是指教师设疑,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呈现自己的想象。如在“花园的秘密”这一戏剧活动中,教师问:“花园里有什么?”幼儿分组绘制自己的想法,再根据构思进行角色分配并合作表现。这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参与者的积极性。让他们富有个性地表达。 三是诱发问题,即教师努力营造一种“问题情景”,让幼儿循着自己的兴趣进行探索。只有当问题真正成为幼儿的问题时,他们才能真正成为戏剧活动的主人;只有在“问题情景”中,他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