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启智 趣探求真
——以中班科探区《谁能飞起来》为例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颜静娟
【摘 要】科学探究活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活动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而且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但是,对于刚升入中班的幼儿而言,他们的探索能力与活动经验还是比较薄弱,同时他们的观察探究还受很多条件的限制,因此,我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幼儿身边感兴趣的、常见的材料入手,有目的地组织去引导提炼,让幼儿进一步去思考为什么、怎么办,大胆地求证事物的发生与后果,让他们在观察感知、操作尝试中去了解,开阔了眼界,发展了观察、思维、操作和创造等能力,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关键词】材料 科学探究 游戏
活动背景:
在进行班本课程《三只小猪盖房子》时,故事中大灰狼用力把小猪的草房子吹到了,孩子们纷纷表示自己也能吹倒很多物体,于是,我让孩子们自己在教室里寻找能吹倒的物体,孩子们很感兴趣,在教室里寻找可以被自己吹倒的东西,积木、纸杯等都成为孩子们眼中的宝贝,可是,孩子们在把物体吹倒后高兴一阵后就没有后续了。
如何让孩子抓住眼前的探究点,变为有意义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更深入地探索下去?我以中班科探区游戏活动《谁能飞起来》为例,通过引导幼儿关注多个探究点,帮助他们在游戏中尝试探索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实录一】
戴漪心小朋友正在专心地玩着,只见她拿着一块纸板上下煽动着,气球在风力的作用下,在风箱里跳动了起来,看到气球有点往上升,她露出了笑脸。这时,李伊雯拿来一块大一点的纸板,说想和戴漪心PK,她认为自己的纸板大,气球肯定飞得高。于是,我在旁边做起了她们的裁判,只见她们两人一人一个风箱,拿着不同大小的纸板扇了起来,可是,气球都依旧只在风箱里轻轻地跳动。为了让孩子们得出有利的结果,于是我与李伊雯进行了比赛。我拿小的纸板,李伊雯拿大的纸板,在孩子们的见证下,我的气球飞得比李伊雯的高。
【分析与思考】
在持续地观察中,发现孩子们对于单一材料——气球的探索持续时间较短。这种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怎样可以让孩子的观察情绪可以保持高涨呢?
于是,利用两块大小不同的纸板进行操作,在游戏结束后,我与孩子们进行了讨论:气球飞得高与纸板的大小有关吗?孩子们通过观察,纷纷表示,气球飞得高,是因为老师的力气大,虽然老师拿得板小,可是气球却飞得比戴漪心的高。
在“做中学”科学实验游戏中,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儿童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要让儿童真正地“做科学”。探索活动中,“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我们提出的建议要求。幼儿通过探究操作材料和实验后,都有了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在这时我们可以为幼儿提供宽松自由的氛围让幼儿与同伴、与老师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与困惑。在讨论中,幼儿们可以可以得到许多的信息、新经验,同伴的不同看法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都能促进幼儿的不断思考,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认识水平也能得到提高。这有助于促进幼儿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作用,更有助于将幼儿的发现引向深入。在上述探索中,我提供大小不同的纸板,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不断尝试来发现结果,并在其中体验游戏成功的快乐。
【实录二】
李伊雯小朋友取出羽毛将其放入风箱中,用力地煽动着扇子,羽毛从透明的风管中飞了起来,她笑眯眯地看着我,不说话,接着她尝试将乒兵球放入风箱中,煽动于试图让它飞起来,可是没有成功。之后,李伊雯又取来了好几种材料都放进去尝试,发现还有许多东西也可以飞起来,如:纸屑、小塑料袋、羽毛等。
活动后,我请李伊雯介绍她活动情况,“我忘记了”她说。我引导道:“认真想想,你刚才都让哪些东西飞起来了?”。李伊雯犹豫了许久,她只说出了羽毛。
【分析与思考】
李伊雯的操作时间坚持了半个多小时,在交流分享环节,我邀请她与同伴说说她今天都让哪些玩具飞起来了?可是她只说出了最容易飞起来的羽毛,其它都没说出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用。有些教师认为幼儿理解能力差,于是就采取一味迁就的办法,将有的知识“细细嚼碎”后“喂”给幼儿。殊不知越是这样,他们就越不肯动脑筋,越觉得没兴趣,就越不会主动地参与活动。因此,在游戏时,我让幼儿能自己来调节,自己寻求材料,大胆动手进行操作尝试,从而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这次活动的效果来看,我很庆幸自己当时没有阻止幼儿的探索行为,而是很好地把握了幼儿的兴趣点和生长点,对他们的行为给予支持。
【实录三】
翁浩轩拿到工作后,积极地尝设着各种材料,探索着空气流动对物体产生的影响。这时,杨晨跑了过来说:“我用嘴巴吹的方法也可以使气球和羽毛飞起来。”说着便对着风口呼呼地吹起气来。“飞起来啦!羽毛飞起来啦!”翁浩轩高兴地拍起手来:“你真了不起。”两个小伙伴开心地对着风口用力地吹着气……
【分析与思考】
两个小伙伴对着风口使劲吹的举动给了我新的启发,产生风的工具除了扇子能否再多样些呢?不同型号的风箱,使用的风力一样吗?科学探究的方法很多,猜想与验证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教师应尽量为幼儿设置适宜的问题情景,鼓励幼儿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大胆的猜想和假设,与同伴互相质疑,并在操作活动中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或独立进行,或与同伴合作,不断用观察到的新现象强化、丰富和调整原有认识,逐渐建构起新的知识经验。
知识获得的过程本来就是幼儿主动建构的过程,纵观班本主题课程《三只小猪盖房子》背景下的科探区活动,我通过鼓励与引导幼儿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有效互动,让幼儿从小就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从而让他们亲身体验并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整个探究过程给我带来三大启示:
一、丰富内容,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是为了让幼儿在探究之中明白科学的道理,获取科学经验,它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不能理解深奥的科学原理。而且由于幼儿的学习和探究动机都来源于兴趣,因此,我们应当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活动内容,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探索的精神,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同时,学习的内容应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以激发他们自发、自主地探究,又能够隐含相关的科学问题。
在这次探究游戏中,我设计了“谁能飞起来”这一科探区主题探究游戏,首先提供最常见的气球,利用操作板和风箱使其飞起来;其次,让幼儿自己寻找教室里的物体,试一试哪些可以飞起来;最后,鼓励幼儿根据老师提供的几种代表性的材料进行有效探究,通过不同材料的对比操作,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什么样的物体才能够飞起来?为什么它不能飞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从而引发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内容的丰富性,蕴含的教育价值高,能够引起幼儿的注意,吸引他们去探索,因此在选材上,一是要拓宽科学操作材料的选择渠道,以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为主线,使其激发幼儿的探索欲。围绕主题内容、目标,提供每个幼儿或每一组幼儿足够的物质材料,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适宜投放和科学、合理使用材料,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充分地感知、操作、探索、发现、归纳、概括,能有效维持幼儿的科学兴趣,能有效促进每个幼儿科学素养的早期养成。
二、调整材料,提升幼儿的探究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这就要求幼儿的科学教育要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走进幼儿的生活。我们知道,材料不仅可以引发幼儿的探究,更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中介和桥梁,材料本身蕴涵的丰富的特性为科学活动提供了探索的空间,丰富多样的材料为操作活动提供了物质的保障。然而,在实践中往往会产生因材料使用不当而造成干扰,直接影响探究的效果。因此,在幼儿的探索活动中,教师在提供材料时应考虑材料材料的典型性、材料的科学性、数量的适度性。为此,教师应对材料进行有效的筛选,以提高幼儿探索的质量。科学探索的材料及其所呈现的现象,将影响幼儿的探索兴趣和行为。中班上学期的幼儿的观察能力还是处于比较低水平,经常只关注到事物的表面特征和非常明显的现象,对多种材料的比较探究和细致观察有困难,不善于从整体出发或多角度去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因此我们应为幼儿提供简单、直观、有趣的材料,引发、促进幼儿与材料的充分互动,探索事物间的简单关系。
在这次探究游戏中,材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的,气球,羽毛、纸屑、乒乓球等。适切、适宜的才是最适合幼儿的,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才能让幼儿真正理解和内化,才能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其实,在生活中,幼儿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作为教师,就需要引导幼儿做个有心人,随时随地收集身边安全卫生的废旧物品,放置在班级中的科探区,成为“百宝箱”,并引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根据需要,自由地去“百宝箱”选取所需的材料,使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
总之,教师在设置科探区内容时要把握各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投放对幼儿有促进作用的材料,将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中,适应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需要,使幼儿的能力获得发展,真正成为科学探索活动的主人。
三、加强指导,提升幼儿探究质量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去鼓励他们探索,给他们创造一个发现的机会,促使他们有所反应,从而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促使他们积极地探索、找寻结果,最终使他们的认知结构达到更高水平上的平衡。
幼儿动作的发展影响并决定着思维的发展,动作方式越多样,思维的内容就越丰富。他们在观察感知、操作尝试中去了解,开阔了眼界,发展了观察、思维、操作和创造等能力,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告诉幼儿结果,而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不同,从而让他们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同时,由于幼儿受年龄和经验的限制,在探索活动中常常会遇到困难,如果没有教师的适度帮助,可能会对探索失去兴趣。当幼儿的探索陷入僵局时,教师就要介入,为幼儿的探索铺路。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推动策略”,如暗示、鼓励、反问、建议或类比等具有启发性的策略,培养幼儿自己探究问题的能力,做到既不替代幼儿的思考,又能善于在关键时刻给予幼儿支持和帮助,使探索层层推进,使探索达到理想效果。在本次探究活动中,我让幼儿自己寻找物体进行探究,让在与同伴、与老师PK的试验中感知物体飞起来的决定性因素,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知幼儿,这样,幼儿就在实验的过程中感知到了成功的喜悦。
科学探索活动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探索活动以其内容的新颖、现象明显、趣味性浓、操作性强等特点,充分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深受幼儿的喜爱;另一方面,科学探索活动使幼儿通过对材料和物品的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从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中发现或推断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因而活动对幼儿有一定的挑战性。就幼儿而言,探究活动的过程比通过探究获得的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视自己为幼儿在科探区游戏活动中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亲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充分体验探究乐趣,获得科学探究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的成长看得见!
【参考文献】
[1]姚伟.论儿童科学素质的培养[J].东北师大学报. 2001年02期
[2]姚丽华.对“小淘气玩科学”活动的探究——让幼儿有一双发现的眼睛[A].科学素质培养的实践和探索[C].2009年
[3]蔡懿.托班婴幼儿运用感官积累探索事物直接经验的案例研究[A].科学素质培养的实践和探索[C].2009年
[4]卢雅敏.亲历科学 探究生活——体验式科学探索活动设计初探[A].科学素质培养的实践和探索[C].2009年
[5]陈冲.幼儿科技教育“动手做”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A].探索科技创新人才成才之路[C].2010年
[6]徐俊波.中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中专注力培养的策略研究[A].科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索[C].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