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幼儿保健>>育儿宝盒>>文章内容
202101攻击行为(心理健康知识)
发布时间:2021-01-05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虞静

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身体与精神、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身体侵犯,即利用身体的一些部位或武器踢、打他人;二是言语攻击,如通过讥笑、讽刺、诽谤、谩骂等方式对他人进行欺侮。儿童的攻击行为容易造成人际冲突,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阻碍儿童个性和社会化的顺利形成。

如何矫正儿童的攻击行为呢?

干预儿童的侵犯事实。有人观察了幼儿园孩子的日常活动后发现:如果对儿童的攻击行为不加干预的话,即使是比较内向温和的孩子,在偶尔几次攻击他人并从中获得“好处”后,也变得专横起来。原来就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得到“好处”后,其攻击性行为日趋严重。大多数心理学家赞成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即侵犯是习得的,但也可以通过学习过程予以消除。因此,在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后,教师和家长应该进行干预,使他们意识到侵犯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懂得什么行为是错误的,应该遵守哪些行为规则。如果儿童有非常严重的攻击行为,如打骂他人、无理顶嘴等,应给予惩罚,绝不能姑息迁就。可取消他的某些权力,不许参加喜欢的活动,直到行为正常为止。对儿童进行惩罚要注意两点:一是惩罚要与说理教育相结合。其次,禁用体罚,经常使用体罚,会给儿童提供一个攻击性的榜样。

鼓励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虽然惩罚可以阻止和消除儿童的侵犯行为,但那毕竟是一种被动的“救火式’,的矫正措施。如果仅仅依靠社会的外部控制,尽管可以暂时减少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个体的侵犯行为。儿童侵犯行为的最终解决,主要取决于个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和个性的完善。鼓励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如谦让、帮助、分享洽作等,是从更积极的角度防范和矫正儿童攻击行为的好办法。在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让托儿所的教师对儿童的一般性攻击性行为“视而不见”,有意予以忽略和不加惩罚,而只奖励那些亲社会行为,如分享玩具洽作等。两周之内,这种方法有效地减少了儿童之间的身体攻击和语言攻击行为,几周后的继续实施又进一步降低了攻击行为发生的频率。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在父母、教师和同伴的教育影响下,通过模仿、认同、内化等心理机制,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对于幼儿品德的陶冶具有重要意义。

广化幼儿园保健室宣(2021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0-2019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版权所有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