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理论学习资料(9月 陆金茹)
发布时间:2021-09-0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陆金茹

课题组理论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幼儿园教育戏剧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推荐人

陆金茹

推荐时间

2021.9

文献题目

幼儿园教师提升儿童戏剧教学能力的探察

关于幼儿园戏剧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http://{域名已经过期}/yjll/article/id/54455.htm

近年来,儿童戏剧教育日益成为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中的热点。儿童戏剧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不仅能提升儿童的艺术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而且能够促使他们形成是非、善恶等初步的人生观意识。幼儿园教师通过儿童戏剧教育,让儿童在娱乐之中,通过赏析发生在角色身上的故事,感受角色之间互帮互助凸显的温暖,认识好逸恶劳、贪婪丑恶等行为给人带来的厌恶,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真、善、美的教育。大量国外儿童教育研究成果也表明,戏剧教育可以给儿童提供良好的情绪状态、精神状态和生命状态,这是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因此,儿童戏剧教育不仅成为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更是获得了儿童及家长的喜爱。在此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应当具备相应的儿童戏剧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

一、儿童戏剧教育的内涵

儿童戏剧教育由张金梅教授于2003年在其博士论文《幼儿园戏剧综合活动研究》中正式提出。此后,这一概念逐渐获得国内学前教育界的认同,儿童戏剧教育研究活动也逐步发展起来。林玫君教授认为,与儿童戏剧有关的戏剧活动,可分为三类:一是儿童自发性戏剧游戏;二是以戏剧形式为主的即兴创作;三是以剧场形式为主的表演活动。本研究所探讨的戏剧活动主要是后两类。具体来说,以戏剧形式为主的即兴创作是一种过程性的戏剧活动,不看重结果,以儿童的参与和学习为主。在此过程中,教师以戏剧故事为大纲,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大体来说,一个故事讲完,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思维能力,也获得了“假装”的乐趣。以剧场形式为主的表演活动综合运用道具、音乐、舞蹈、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以表演和欣赏为活动目的,注重结果。这一类型的戏剧活动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教师组织儿童进行戏剧表演,二是教师作为演员为儿童进行戏剧表演。

二、幼儿园教师提升儿童戏剧教学能力的策略

(一)重视剧场训练与舞台表演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己演绎的儿童剧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教师表演的儿童剧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交互性,其对儿童所起到的教育意义是一般专业儿童剧所不能比拟的。为此,幼儿园教师应多参与儿童戏剧舞台表演,在亲身训练和表演中最大限度地积累儿童戏剧表演经验。从很大程度上来讲,幼儿园教师自身的舞台表演经验会直接决定其能否科学、合理、高效地组织儿童戏剧活动。幼儿园教师要积极参与剧场演出,从中获取剧场知识,积累演出经验。这样既能通过实战训练提升自身的舞台表演能力,不断积累剧场组织与表演经验,同时也可将丰富多彩的儿童戏剧传达给更多的儿童,从而进一步提升儿童的戏剧审美能力。

(二)加强对学前儿童不同年龄段审美认知的训练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由于其认知水平不同,对儿童戏剧活动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小班儿童已经对颜色较为敏感,且可识别物体的大小,以及辨认不同的图形。针对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可将儿童戏剧教学的侧重点放在突出道具的颜色、图形上。对于戏剧教育的剧情要凸显线索单一,简单明了的特点,教师可将耳熟能详的儿童歌谣融入教学过程,让儿童尝试扮演歌谣中的角色,并跟着歌谣的指令做简单的动作,重点突出趣味性。针对中班及以上儿童,可适当增加故事情节和丰富活动场景,在内容上侧重故事性与趣味性,在形式上可添加音乐剧、木偶剧等元素,将歌谣替换为更具故事性的童话或儿童故事,线索和人物塑造不宜复杂,做到人物类型化、故事情节简明化即可。同时,这一阶段的儿童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思考和创新,并将其转化为行动。另外,教师也可根据儿童的年龄来决定自身在戏剧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针对年龄较小的儿童,教师可扮演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物,引导并把握戏剧的整体发展方向,带领儿童完成剧本的演出,以提升儿童参与感和获取愉悦感为主。针对年龄较大的儿童,教师则可扮演一些次要角色,由儿童依靠自身的判断力决定戏剧的发展方向,如人物的性格、动作、语言和故事情节的展开等,这样既可以培养儿童的自主参与意识,也可锻炼儿童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三)注重儿童自主参与和戏剧经验的整合

儿童戏剧因其生动活泼的舞台呈现力,成为幼儿园节庆表演的重要项目之一。一直以来,无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家长,大多将最终呈现的舞台效果作为儿童戏剧教育的重要评价标准。因此,为了呈现最好的舞台效果,教师往往总揽编剧、导演、道具等职责,将自身对剧本、角色、主题等的理解,通过戏剧活动让儿童进行反复的模式化练习,从而忽视了儿童自身对剧本、角色、情节等的实际理解和表达。为此,教师在园内的儿童戏剧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儿童发展特点,合理分配角色与任务,并且适当给予儿童在戏剧表现中的自主权。特别是在幼儿园大班儿童戏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在向儿童初步传达剧本情节后,让儿童自主挑选角色、构思动作与台词、亲自动手制作道具,尝试从教师完全操控、儿童被动排练的单向机械模式,向儿童适当发挥自身能动性、积极参与戏剧组织与表现的模式进行转变。教师要鼓励儿童作为演员、剧作家、舞美师、作曲家、导演在一个相互合作的团体中工作,引导他们学会合作,在模拟剧场演出活动中,将儿童已有的片段式的戏剧经验加以整合,从而获得完整性的剧场戏剧经验。

(四)训练提升改创编剧本的能力

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主要依据,将童话故事、寓言和绘本等进行合理改编,或根据教学需要自行创编适合儿童表演的剧本,是幼儿园教师必备的技能。笔者以幼儿园绘本戏剧活动教学为例,讨论如何提升幼儿园教师改创编剧本的能力。首先,幼儿园教师要学会挑选适合改创编为儿童戏剧剧本的绘本,最好是从有文绘本中挑选,这样可以在加工台词时有所凭借,以此降低剧本改创编的难度。改创编绘本的选择应以情节完整、故事性强、线索单纯、主题美好等为基本特征。其次,教师通读绘本,按照绘本中故事的发展、高潮与结尾整理出每个场景的三大要素——地点、时间和人物,并编写剧情大纲,其中包括场景的转换、道具的摆放与撤出、演员的进出场顺序等。再次,教师在编写剧本时,开头应开门见山、简单明了,并将绘本中的叙述性文字有效地转化为人物对话或是动作语言,尽量减少旁白,以免导致戏剧节奏过于拖沓,影响舞台表演的效果。除此之外,在编写剧本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剧本中冲突的设置,这是创作剧本的基本要求。冲突的出现可以推动剧情发展,将剧情推向高潮,但是根据儿童戏剧欣赏对象的年龄特点,冲突和矛盾设置不宜过多,以免儿童在观赏过程中过度紧张。最后,台词的编写要尽量口语化,多使用短句和口语化的语言,注意人物语言和人物的身份、性格保持一致,并符合儿童的实际认知水平。

三、结语

儿童戏剧教育并非只是由教师带领儿童进行儿童戏剧表演,它需要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深入认识“过程性活动”和“结果性活动”两种儿童戏剧活动的关系,并且通过适宜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锻炼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儿童戏剧教学不仅可以给儿童带来直接的欢乐,丰富儿童的审美趣味,也能开拓儿童的艺术欣赏视野,给予儿童心灵的滋养和人生的激励。这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幼儿园教师只有通过对儿童戏剧知识的深入学习,通过实践训练积累大量的儿童戏剧表演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戏剧修养,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儿童戏剧教学能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0-2019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版权所有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