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游戏观察与记录
游戏主题:狐假虎威 班级:大一班 观察者:颜静娟
观察时间:2021年3月2日 上午10:25
观察地点:走廊表演区
观察对象:戴漪心、王峻铠、高亦凡
【游戏实录一】
今天在表演区表演的剧目是《狐假虎威》,老师请幼儿举手参加表演游戏,孩子们都没有举手,我问他们:“没有人要参加吗??”已经表演过的幼儿说:“我们上次已经表演过了,不想演了。”其他幼儿却鸦雀无声,我及时肯定爱表演的幼儿:“ 是呀,老师上次也看到你们在表演的,胆子很大,会自己怎么想怎么说。那今天你也可以来表演的,谁愿意来表演?”戴漪心说:“那好吧, 我再来表演一次吧!”接着陆陆续续举起几只小手,而这些人基本上都是表演过了的。教师点人数后发现角色还不够,又叫上高亦凡、王峻铠。
一开始孩子们表演时是戴漪心小朋友做“狐狸”的,但“老虎”的扮演者王峻铠进入角色后就傻傻地站在不说话,不知道怎么表演,(时间有点长)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介入:“ 你不知道怎么表演是不是可以和其他小朋友商量换个角色。”最终没人愿意换,活动不能继续下去了。
【分析思考一】
从今天的表演游戏开始选择参与游戏(没有人愿意参与——勉强参与——强
制参与)、游戏进行时(不会表演——不愿表演——无奈的表演)、及游戏结束(无表演的兴趣)都能看出孩子们对这个故事没有表演和游戏的兴趣和需要。
从这个故事的选择来看,这个故事情节比较单一,除了老虎和狐狸,其他小动物也没有任何的动作词汇或可以表演的动作;所以在没有有趣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及丰富的动作引领下,孩子们不愿进行游戏性的演。通过这次表演游戏的情况看,我觉得我们在选择剧本时应该且行且思,选择幼儿有兴趣和需要的,进行适当的修改,迎合幼儿的表演兴趣。
观察时间:2021年3月10日 上午10:10
观察地点:走廊表演区
观察对象:丁悦桐、潘沐藩、尹思喆
【游戏实录二】
上通过上次的表演,我们联合家长、幼儿,三方对剧本进行了修改,加入了许多动物角色,并赋予了不同的语言、动作要求。
这次就要请幼儿表演了,在表演前,先问了幼儿应该准备什么东西?丁悦桐:“小动物的头饰。”潘沐藩:“老虎的披风,一些做游戏的道具……”尹思喆:“头饰我们有现成的,可以直接用上,披风可以用毯子代替。”
东西弄好了,开始表演了,第一次表演能简单流畅的表演下来,但是问题也很多,到后面都没有话,只是动作做了几个就好了,而且许多表情、动作都没有做到位。
游戏结束后,我对孩子们的表演进行了评价:“狐狸的样子应该是狡猾的,像这样……(老师做表情)老虎走出来没有动作的啊?小鸟飞起来来怎么样?今天的表演尹思喆表演的最像了……”
我说:“好,接下来,谁愿意再来表演”活动室里一片安静,举手的孩子只要2位。
【分析思考二】
面对这样的情景,我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在幼儿初步熟悉了内容以后,我并不给幼儿协商,磨合的时间,而是要求幼儿马上再现故事,而且在表情上要逼真,动作上要到位,语气语调上要合理。也就是说,要求幼儿“即演即像”。这样的教育行为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同时幼儿做不到时,教师还采取立即示范或手把手地教的高控制化的指导策略。在这种情况下,师幼关系变成了指挥者和被动执行者的关系,在我们平时的指导中我们都往往把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强加到幼儿身上,角色的对话,动作,表情都是以教师的标准为主,使得孩子对表演游戏产生消极的情绪。为此,我决定采取有效策略,再次进行指导。
观察时间:2021年3月17日 上午10:00
观察地点:走廊表演区
观察对象:丁若涵、戴漪心、丁悦桐、尹思喆、王峻铠
【观察实录三】
表演区的表演正在进行着,丁若涵扮演的 “狐狸”一边笑着一边说: “我的名字叫狐狸,一肚子的坏主意,人人见我都讨厌。”孩子在表演的过程中一直是笑眯眯的,同时声音比较的轻,动作基本上是没有的。“狐狸”这个角色是这个童话剧表演中最难把握的角色,狐狸的声音声调比较的高,音是高的,尖尖的,并伴随着动作,用眼角看人,多次表演下来孩子们对狐狸这个角色的扮演基本上都是纯语言的表演。为此,我在看孩子们表演完后说;“你们能让我参加你们的游戏吗?”孩子们说:“好的。”尹思喆提到:“颜老师,你想要演什么呀?”“我想演狐狸行吗?”大家都同意,我就承担起来“狐狸”这个角色的扮演, “狐狸”扭动着身体走出来,用尖声尖气的声音说:“我的名字叫狐狸,(一边用大拇指翘向自己)一肚子的坏主意(用手在自己的肚子上转一圈)。”孩子们一边看我的表演一边讨论:“看老师的动作,她的声音真奇怪!”活动后,我又请孩子们一起来分析这个角色的特点,了解狐狸的声调变化大,音高、尖尖的,并伴随不停摆动的动作,用眼角看人。接下来的活动,孩子们都积极举手要来演这个“狐狸”角色,随着活动的深入孩子们扮演的也越来越有狐狸的“味道”。
【分析思考三】
在戏剧表演中,教师善观风色,善择时机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游戏,或通过模仿幼儿游戏采用“平行游戏”的干预方式,传递对幼儿游戏的关注态度,实施间接、隐性的指导,增进幼儿游戏的兴趣。这样,教师的行为可以成为幼儿参考的榜样,有益于幼儿掌握表演游戏技能;教师通过扮演一个适合的角色,“直接参与”和幼儿共同游戏,可以了解幼儿的想法,以暗示的手段引导他们进行表演游戏,从而提高幼儿的表演兴趣和需要。
【回应策略】
1.(我们要“思”) :善于抓住兴趣和需要的热点
兴趣和需要是幼儿游戏的动力。教师应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才能提供一个大舞台,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游戏的内容,让他们自由地、主动地、自信地把自已在表演游戏中获得的认识和想法,用多种的形式表现出来。表演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和需要。凡是幼儿熟悉并喜欢的故事,童话,诗歌等儿童文学作品及幼儿周围生活中有趣味,有意义的人和事都是幼儿表演的基本素材。幼儿在初次接触表演时,应选择角色个性鲜明,情节简单,拥有趣味,动作性强,对话多次重复,语言琅琅上口等方面的儿童文学作品,这样的内容定会激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让幼儿积极参与,并能在游戏中获得最大的快乐和满足。
2.(我们要“做”):善于把握介入时机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累积过程,如果在表演游戏中教师对介入的时机没有把握好,则不仅容易伤害挫伤幼儿游戏的积极性,阻碍幼儿游戏的发展,还会使幼儿失去很多独立解决问题或伙伴间相互合作的机会。因此,选择介入指导的时机是很重要的。如在案例中,由于表演的推动,孩子们在游戏中因为对活动内容过于熟悉,而出现兴趣点转移的现象,即遇到“停断点”。教师能及时注意这个“点”,并适时介入并指导幼儿的活动,使这些“点”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3.(我们要“重”) :善于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3——6岁发展指南》指出:“ 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手工、歌唱、表演等艺术活动。”这体现了游戏材料是幼儿游戏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物质基础,在组织幼儿表演游戏中,我们也深深体会到,玩具和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直接影响表演游戏的教育效果。随着表演游戏的不断发展,游戏中会逐渐出现替代物,这种替代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成的成品或半成品材料;另一方面是非现成的,而需要进一步加工方可在表演游戏中加以运用。当游戏前或游戏中发现缺少某种材料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幼儿从大自然或现实生活的其他方面取用各种材料。大自然中的小石、树叶等都可以成为幼儿表演游戏的素材,一些废旧物也可经过卫生处理后成为幼儿的表演游戏材料。如买东西用的塑料带、洗净的可乐罐由于形态、大小的不同,会变成幼儿表演中手中的各种替代物:裙子、话简、花瓶、手榴弹等,也可稍做加工,成为花篮、油漆滚轮等,这些替代物能极大满足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由于这些替代物来自幼儿自己的发现、创造,会增强他们自身的心理满足感,自然也会激发他们使用这些材料进行表演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