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时间:2019年12月23日上午9:00-10:30
活动地点:大一班教室
参与对象:大一班全体幼儿
活动背景:
今年的12月22日是冬至。在我国古代,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不仅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除了祭天祭祖外,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风俗,南方地区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苏州至今有“冬至大如年”的习俗,“圆夜饭”不仅丰盛,每道菜名更是有寓意。
但现在不是每个中国的小孩都知道冬至节的。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了,一些隆重温馨,丰富有意义的传统节日习俗正在被人们淡忘和简化。幼儿园通过开展冬至相关主题活动,可以进一步让孩子了解了中国的传统习俗。
活动目标:
1.认识我国传统的冬至节,知道冬至的由来,初步了解冬至节的习俗。
2.知道冬至是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3.深刻对祖国的认识,知道我国是一个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
活动准备:
1.准备冬至相关图片
2.视频《冬至的由来》。
活动过程:
一、冬至我知道
师:小朋友们,今天是冬至,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
冬至,是中国古代24节气之一,此时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是冬去春来转换的标志。相传,周太王后裔泰伯、仲雍奔吴建立吴国后,也承继了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首,也就是今人俗称的“过年”,后虽改夏历,但冬至“过年”的旧俗一直流传至今。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冬至要吃馄饨的说法吗?冬至吃馄饨的起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也是源于汉朝,相传那时候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北京地区的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为最初制成馄饨那天是在冬至,所以留下冬至家家户户吃馄饨的习俗。
冬至过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在冬至这一天中国南北方会有不同的习俗,北方大部分地区会吃饺子、南方会吃汤圆,还有谚语:冬至到,吃水饺,以及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二、介绍搓汤圆的方法。
1.教师展示实物材料,让幼儿从视觉、触觉上来认识这些材料。请幼儿用一个词语形容你们所见到的食材,了解汤圆营养丰富,容易消化,老少皆宜。
2.宣传“汤圆”——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馅料进行制作。
说一说,演一演
1.戏剧表演:我们来包饺子
幼儿分别扮演厨师、饺子里的食材角色动作(各种蔬菜、肉类、其它自定配料),在说说、玩玩、演演的过程中体验戏剧表演的乐趣。
2.儿歌朗诵:冬至九九歌
师:除了有好听的故事,还有一个好玩的儿歌,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念一念并演一演吧!
儿歌:冬至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活动掠影: